炎帝有几个女儿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姜姓部落联盟的首领,号神农氏。炎帝与轩辕黄帝是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伟大的历史功绩,都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人自古喜欢自称是“炎黄子孙”,”,“黄”指的就是黄帝,而“炎”指的就是神农氏炎帝。
炎帝大女儿
炎帝大女儿没有名字,有时被称为“炎帝少女”,据说她在种植五谷的过程中对一位神仙赤松子产生了爱情,可惜赤松子一心求道,拒绝了她。
炎帝大女儿求爱被拒,伤心绝望之下,几欲自尽,赤松子一看对方如此痴情,不得已答应她,并带她成仙而去。
我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列仙传》中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炎帝二女儿
炎帝二女儿,有的书称她为“帝女桑”,有的书称她为“赤帝女”。她自小便很羡慕自己的姐姐,也渴望自己能成仙。
炎帝这位二女儿,她从某一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用十五天的时间给自己在一颗大桑树上做了一个大鸟巢,从此她就住在这里修道。
炎帝的大女儿已经成仙而去了,炎帝本来就很伤心,如今看到二女儿又变成了这般模样,更加感到悲痛,他就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让二女儿下来,可惜都失败了,二女儿拒绝下树。
炎帝一气之下,决定名副其实地做一次“炎帝”,他命人在树下架上木材,然后放了一把火,以逼迫二女儿主动跳下来。
没想到,二女儿仍然没下来,因为,她变成了白鹊的样子,在火中焚化升天成仙了。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崿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
炎帝三女儿
炎帝的三女儿名叫瑶姬,她对于成仙倒是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无比好奇地问炎帝“女孩子为什么要嫁人呢?”
不知道炎帝给她的答案有没有解决她的疑惑,反正是瑶姬对结婚没有一点兴趣,竟然没结婚就去世了,葬于巫山之阳。
在古代,女孩子没出嫁就死了,也叫“早夭”,所以史称“炎帝三女早夭”。
,有意思的是,炎帝这个不喜欢成仙的三女儿也成仙了,她死后成为巫山十二峰中的神女峰,也就是“巫山神女”。
战国时楚国的辞赋作家宋玉名作《神女赋》中“襄王有意,神女无情”的典故,说的便是炎帝的三女儿的故事。
受《神女赋》影响,此后瑶姬常用以比喻美女,千古传诵。瑶姬神话引出历代一系列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形成了描写、咏叹神女的文学长廊,宋玉之后,关于瑶姬的诗作屡见不鲜
三国曹魏时的曹植在代表作《洛神赋》序中明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中咏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代“诗仙”李白在《感兴》中称颂“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
唐代诗人孟郊在《巫山曲》中也提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目极横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到巫山游览时有感而发,亦在《巫山神女庙》中说“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期。”
炎帝四女儿
炎帝最小的四女儿,便是神话传说“精卫填海”中的主人公女娃。
女娃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喜欢到海边玩耍,令炎帝悲痛的是,女娃有一天在海边玩的时候,被海水吞灭,溺水而亡。女娃死后化而为鸟,每日衔来石头和草木以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