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白发苍苍的老人照样可以参加科举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宣布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也就是说取消了以前规定25岁以下未婚青年这一限制,允许考生终身应试。近年来,我们能在新闻报道中看见不少高龄高考生的身影
“73岁老人5次高考终本科毕业准备考研”
“西安七旬老人的后高考生活
年高考后去年再进考场”
“86岁老人连续15年高考
想纠错单位60年前职称评比”
……
古代科举也是允许考生终身报考,只要考生有毅力,他们就可以无限制地参加科举考试。那么,在古代,会有白发苍苍的老考生吗?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范进中举
在古代,老人应考及第者是屡见不鲜的。如唐昭宗光化四年(901)这一榜进士26人中,陈光问69岁、曹松54岁、王羽希73岁、刘象70岁、柯崇64岁、郑希颜59岁,昭宗同情他们长期参加科举,到如此大年龄才中举,就免除他们参加吏部铨选,破例立即授予他们官职,当时人称之为“五老榜”。
虽然六七十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算不上什么高寿,但对当时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而言,这个年龄就可以称之为高龄老人了。所以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说的就是70岁的人是非常少的,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白居易在他的《感秋咏意》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旧话相传聊自慰,世间七十老人稀。”可见,在唐代,人如果活得过了70岁,便会感到自我满足。更何况,还能在这样大的年龄高中进士,更是难得。
南宋绍兴八年(1138),在朝廷举行的殿试唱名仪式(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学位授予的仪式)上,当司仪大声宣布“本科探花陈修”,这时从众多的读书人中走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艰难地跪倒在地上,用沙哑的声音,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说“谢主龙恩,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磕头,将自己的脑袋在地上磕得咚咚地响。
他的这一动作引起了宋高宗的好奇,便让他站起来。陈修谢过之后,宋高宗仔细打量了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估计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就问“您老人家今年高寿啦?”陈修答道“回禀万岁,今年七十有三了。”高宗心里想,这个老头真的很不错,这么老了还能来应试,应该子孙满堂了吧,他接着问“那您老人家有几个儿子呢?”没有料到的是,陈修一听到这个问题,显得十分尴尬,他压低了自己的语调,好像不愿意让更多的人听见,他说“回禀万岁,我还没有结婚。”这个回答着实让见多识广的高宗大吃了一惊,原来陈修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居然熬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结婚,这种毅力确实令人感动。
于是,高宗将一个姓施的宫女许配给陈修做妻子,还赏赐了一批嫁妆。陈修的这个故事成为社会上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这个73岁的老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宋真宗那首《劝学诗》中所说的“莫恨娶妻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不过陈修可能不是年龄最大的及第的北宋进士,传说梁灏82岁中雍熙二年(985)状元,如果属实的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状元年龄最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