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弟弟曾煽动侄子造反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唐高祖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称帝前,李渊的女人寥寥,儿子也不多,只有五个;称帝后,李渊放开手脚,接连得子,第七子为李元昌。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从《唐故元昌墓志铭》记载看,李元昌死于贞观十七年(643年),时年二十五岁,由此推算其生于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李渊称帝的第二年。这一年,李渊一口气得了五个儿子,从老七排到老十一,李元昌为长。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李渊大封诸子,其中李元昌封为鲁王,为亲王爵。李世民即位后,李元昌有了职务,贞观二年(628年)授散骑常侍,贞观五年(631年)任西韩州刺史、华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任梁州刺史。

李世民弟弟李元昌

贞观十年(636年)正月,李世民对诸王官爵进行了调整,李元昌被改封汉王,任梁州都督。梁州都督,权责重大,除了照旧处理梁州事务,还负责梁、洋、集、毕四州军事,担负着屏藩唐室的重任。这一年,李元昌十八岁。

此时的李元昌,“姿容端丽,体貌淹华”(《唐故元昌墓志铭》),“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怀宣畅,洒落可观”(《法书要录》),且兴趣广泛,书法、绘画、音乐皆精通,是个美才男,其才艺在李世民诸弟中出类拔萃。

两年后,李世民派使臣赴梁州,正式举行册典,在《册汉王元昌文》中把李元昌夸赞了一番,表扬他“幼闻教义,器识聪敏”,提醒他勤勉爱民,履职敬业,“爰誓山河,永作藩屏”,千万不要辜负了皇帝和朝廷的厚望。

最初几年,李元昌表现尚可。,李元昌终归是个文艺青年,自由散漫,放荡不羁。担任梁州都督期间,李元昌“颇违宪法”(《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干了一些不法之事。为此,李世民没少训斥他,李元昌怀恨在心。

有些事情,并非一蹴而就。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屠戮侄子,霸占弟媳,继而逼李渊退位,这肯定会对年幼的李元昌造成负面影响。别的兄弟得些好处,或许能感恩戴德,而李元昌的心里却一直扎着一根刺。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资治通鉴》),这固然造成了李世民、李元昌兄弟二人矛盾激化,但笔者认为,其根源却是李元昌对李世民通过不正当手段上位的抵触。机会一旦来了,李元昌自然不会放过。

作为李渊的庶子,李世民的庶弟,李元昌在政治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已无上升空间,除非他造反,夺了皇位。李元昌显然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魄力,但他嗅出了宫廷中明争暗斗的政治火药味,其核心人物就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长子,与李元昌同年而生,叔侄二人素来关系不错,小时候就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性格相投,都属于文艺青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很玄,性格乖张是一方面,关键是他一条腿瘸了,这让李世民有了易储之心。

魏王李泰,政治上咄咄逼人,严重威胁着李承乾。李元昌支持李承乾,“知太子承乾嫉魏王泰之宠,乃相附托,图为不轨”(《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李元昌帮助李承乾,除了私人关系不错,还在于反对李世民易储。

贞观十六年(1642年),李元昌入朝奏事,李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叔侄二人应有过多次深夜密谈,甚至密谋,其核心问题应该是如何击败李泰,逼退李世民,顺利地把李承乾扶上皇位。

当时,李承乾身边有不少心腹,又有李元昌的支持,未免信心满满。李承乾私下问李元昌,一旦事成,你有什么想法?李元昌回答,自称身为亲王,别无所求,“比见上侧有美人,善弹琵琶,事成,愿以垂赐”(《资治通鉴》)。

一个女人,何足挂齿?但李元昌或许更有深意。其一,李元昌爱好音乐,得此美人,可以让自己的音乐造诣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二,李世民多次霸占人妻,得此美人,而且是李世民身边的美人,或许可以借此羞辱和窝囊李世民一番。

叔侄达成了协议,而且歃血为盟。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天象异常,李元昌等人煽动李承乾伺机谋反作乱,逼李世民退位。四月,李承乾事败被废,侯君集、李安俨、杜荷等一干党羽被杀,李元昌也于四月六日被赐死。

按《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之说,事发后,李世民念及手足之情,不想杀李元昌,并颁布了特赦令,而高士廉、李世积等大臣力劝杀掉,李世民迫不得已,“乃赐元昌自尽于家,妻子籍没,国除”,君臣貌似多了些表演成分。

生前为亲王,死后却以国公之礼下葬,同年十月十五日,李元昌葬于高阳原,其墓志铭出自史官之手,字里行间带有明显的政治批斗气息。最关键的是,其名字前未添加爵号官职,这或许也是史官看李世民脸色而为的吧。

奇事网以上就是李世民的弟弟曾煽动侄子造反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