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及其世界化(上)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是最早兴起的世界性宗教,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我们既然讲原始宗教,那就要从源头去寻找,也就是从古代印度说起,他们是一个实行等级森严的瓦尔那制度的阶级国家。阶级统治利用传统婆罗门教来神话这种社会秩序,把四大瓦尔那阶级划分为神化为不可变更的宇宙秩序,其实这一点当时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士农工商,上流和下流,而印度的阶级社会要求各瓦尔那严守自己的社会身份,尽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世俗贵族(利帝利)永远是世俗贵族,祭司贵族(婆罗门)永远是祭司贵族,劳动者(吠舍)永远劳动,奴隶(首陀罗)永远当牛做马,婆罗门教宣传三大教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借以维持婆罗门祭祀贵族在印度社会结构中的特权地位,这个地位凌驾于刹帝利世俗贵族之上。
按照婆罗门教的教义一个人的灵魂(我)只有断绝生死轮回,与梵融为一体,才能得到的解脱;其基本途径则是向神供献祭品,遵守宗教禁忌,举行宗教仪式,实行宗教修行。
,婆罗门至上这一条就表明,只有婆罗门祭司才能完成复杂的祭祀仪式而得到解脱。利帝利和吠舍则需要在婆罗门祭司的指导下,进行艰苦的修行。甚至还要经历长期的轮回,才有可能在达到我与梵的合一。至于首陀罗(奴隶),你虽然可以多做善事以期来世得到较好的报应但其灵魂是永远不能获得解脱的,注定要在生死流转的苦海中不绝地轮回下去。
婆罗门教的这种教义不仅关死了首陀罗(奴隶)进人梵天的一切门径,使他们对未来绝望,而且也表现了他们对刹帝利和吠舍的贬低,只能激起他们的不满。这是产生后来佛教的一个重大原因。所谓上期我们说的佛教起到对婆罗门社会结构等级压抑人性的一种解构作用。
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时,婆罗门之下的三个阶级尤其是刹帝利阶级掌握一定的财富和权利的时候就要寻找某种更适合于自己利益的新宗教。在公元前6世纪时,雅利安(欧洲人种)侵入者已在印度河流域完成了对土著居民达罗毗茶人的军事征服,进一步扩张到恒河流域。
其结果是,大量的达罗毗茶人被征服沦为奴隶(首陀罗)。,雅利安人的军事胜利使专门从事征战的武土贵族(刹帝利)的权威大为增强,他们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割据称雄,建立起一批城镇国家,这叫兴起的王族权贵。他们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除了要求与祭司贵族享有社会的、宗教的平等权利以外,也必须防止数量大增的首陀罗因对宗教解脱的绝望而去寻找社会解放的实际道路。
他们为此而要求改革传统的婆罗门教,致力于寻求和创建某种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宗教。恒河流域显然是一块产生非婆罗门教思潮的最合适的地区,这一地区的阶级力量进行对比,显然有利于刹帝利(世俗贵族和国王)。因为与印度河流域比起来,婆罗门教的精神控制相对薄弱,新的宗教观念也是容易生长。
于是,恒河流域一带这时候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具有非婆罗门教色彩的沙门思潮。按耆那教的经典说,当时有三百六十三见,佛教则说有九十六外道。如果不是社会各阶层对婆罗门的不满和传统婆罗门教社会控制力的削弱,这种情况是难以出现的。
(耆那教)
许多沙门思潮大体上属于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一般地说,对广大下层群众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大家都得要想着如何才能吃饱肚子。在古代印度社会,由于传统的宗教始终居于意识形态万流归宗的地位,一种思想要想拨动社会大众的心弦,只有依靠宗教家的弹奏,只有他们的出现才可以带动思想的凝聚。当时对社会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而获得最大成功的是佛教。
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追求超越生死的最终解脱等传统宗教思想,这部分主要来自于婆罗门经典,比如《奥义书》等。但因为自身利益,它却表达了刹帝利和其他社会等级反婆罗门的情绪和要求,认为获得最终解脱的正途不是婆罗门教的三大教义,而是道德生活和宗教的修持,针对婆罗门教按照种姓等级制发放个人解脱证书的偏隘教条,佛教提出了宗教解脱上的抽象平等观念。宣称世人不分种姓和等级,只要皈信佛教的正道都可以获得解脱,正是这种众生平等、皆可解脱的宗教平等观念。受到了婆罗门教之外的各色人等的欢迎,保证了新宗教的成功。
,这种宗教解脱上的平等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平等,不是说你信了你就大富大贵了,它只会使得被压迫的苦难大众在追求摆脱生死轮回的超自然解脱时,忘记了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从本质上来看,佛教是适应恒河流域刹帝利世俗贵族的根本利益的而产生的一种新宗教。
佛陀的创教活动
佛陀是对佛教创建人乔答摩悉达多的尊称,我国佛教学者一般都肯定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卒年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大致认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与我国的孔子所在的年代相当。也被称为轴心时代的那个时期。
他出身刹帝利贵族,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叫迦毗罗卫国的国王(KaPilaVastu,在今尼泊尔境内小城邦的城主,被称作净饭王,实际印度音译梵语的意思是纯净的大米,人把大米叫饭,于是翻译为净饭王。佛陀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者。他幼年按照传统接受婆罗门教的教育,从来没有出过皇宫,没有见过人间疾苦,他以为世界上的人都生活的很幸福,也就是历史上中西方都有的那种皇宫子弟,面对饥荒敢说出何不食肉糜这句话,他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间的生活样貌,直到他19岁出了皇宫,在佛教上被称作四门游观
他看到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世俗社会的苦难,这对于青年的他来说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撼和冲击,从那之后他陷入了一种迷迷糊糊的半精神错乱状态,我们今天医学可以解释,这就是人一下子受到冲击的一个正常表现,那么对于此时的佛陀来说,他在干嘛?他在冥思,对人类的苦难开始思索,他反复思索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出家修行,寻求真谛,咱们之前介绍了,那时候印度是有很多遁世修行的人的,佛陀不是第一人。所以他在成年以后逐渐表现出非婆罗门的思想倾向,因为婆罗门讲究祭祀万能,而他要去修行遁世。
据信他于29岁时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当时的印度宗教界,风行禅定和苦行的修持方法,意在获得神秘的宗教经验,达到所谓非想非非想的定境,并认为这就是解脱境界。释迦牟尼先从数论派修习禅定,据说已达定境,但仍不以为已得解脱。
他改从苦行外道,禁欲苦修达6年之久,更觉无益,于是他放弃了苦修。这些说法也许有佛陀故意贬低耆那教之意,但在当时印度那种宗教环境下,释迦牟尼尝试过这一类宗教修持方法是完全有可能的。
放弃苦修后的他在35岁时,有一次单身端坐在菩提树下,苦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自觉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觉。这就是说,他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奥秘,找到了解救众生苦难的途径。
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纳西东北),对最初的五位追随者讲法。这五位比丘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团。此次说法的内容是对中道的阐释,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与纵欲的尽情享乐两个极端。苦行与纵欲是修行中常见的两种路线,佛陀自己尝试了苦修发现不行,他此时的思想中明显体现了对传统婆罗门教的对立。
此后释迦牟尼开始长达四十余年的讲法历程,他把悟到的道理在恒河流域一带到处宣传,争取信众,形成教义,组成僧伽(僧侣)教团,佛陀接纳了最初几位弟子之后,允许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门徒,佛教的队伍逐渐壮大。标志着原始佛教的诞生。
这里额外说一下我一直跟大家说的是僧伽(jia)组织,关于这个读音是有争议的,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极其复杂,按照僧伽(qie)蓝摩,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寺院之意思最开始应是读僧伽(qie),比如伽(qie)蓝雨。可是后来历史的读音演变等原因,读jia的比较多了,比如释迦牟尼、摩诃迦(jia)叶(she)这里面读jia,并且那个叶读she,不过很多人也读ye,所以关于佛教用语的很多词,不是专业的学习者和信众,只需知道两个读音是怎么回事就行,在这上面争论派别,浪费了时间的。
我们继续说,释迦牟尼这个尊称什么来源呢?释迦是他家族的名号,意思接近的能仁咱们说了古代一个字是一个意思,这就意思是既有仁爱之心,又有能力的含义。牟尼就是梵语音译来到表示寂寞,这是对修行者的统称。
佛陀这个称呼是梵语音译的,大家一想很接近浮屠,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叫佛陀,是叫浮屠,后来浮屠变成了寺庙里的佛塔,而浮屠的本意也转音成为佛陀。
如来这个词的是个复合词,古代没有复合词,所以我们很多复合词都是佛教传入之后带来的,比如我们没有真理真谛作业境界烦恼利益极乐这类的词,而如这个意思表述的就是真理,所以如来的含义是真理之现身。
释迦牟尼的创教传道刚开始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他在生前还是有大量的信徒,其中有一些国君、刹帝利贵族和富商大贾,也有奴隶、乞丐和妓女之类下层群众。不过在婆罗门教的排挤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于80岁时在恒河附近逝世。他要求弟子把他所传示的法视为指路的灯光,向世人进行教化,弘扬他所开创的宗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所传佛法或基本教义主要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圣谛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早证悟向信众宣讲的道理。谛(Satya)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圣谛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佛教徒把称为四谛法轮。轮本来是一种兵器,喻四谛为转法轮,象征佛法可以摧破一切邪知邪见。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
一者、苦圣谛;
二者、集圣谛;
三者、灭圣谛;
四者、道圣谛。
一,苦谛
苦谛之义,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广义言之,佛教认为三界五趣之属,有情无情之类,无一物不是五蕴诸法因缘会合而成,也必将随此种因缘关系的分解而消灭。之故,宇宙万物皆不能免于生灭变化的流转过程。一切存在都有生灭,故一切皆苦。
人生从始到终充满了苦。人的一生也有欲求实现而享受到快乐,但诸行无常,好景不长,一时之乐无非过眼云烟,到头来终成空幻,依然是苦,你的乐必然带有前面的苦,你的苦必然会带来后面的乐,所谓人生一世,苦乐不单行,我们只是从浅层次去介绍和说明,我无法表达佛家学说的堂奥,感兴趣可以去听专门人去讲这方面的内容。
二,集谛
既然人生乃至生命乃至一切存在,全部都是苦难,那么对苦的原因及其根源的追问,自然就是集谛,佛教名之为集。所谓集谛即是对苦因的逻辑推究。
佛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人的一思、一言、一行,皆是作业。内在的思想谓之意业;表之为语言谓之语业;发之为行动谓之身业,这是佛家所谓的三业,也叫作业,不是咱今天写作业的作业,而是说世界的本真是空,世界是人的行为、思想、话语所做的业,这叫世界是人的作业。作业好比播种,必将生根开花结果。现世所受生死诸苦,乃由前世所集业因而致;现世之因所集,则必致未来之苦。这叫什么?这叫作孽,今天人经常说这词,这词原本的意思是什么?佛教所谓如果你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所做的业也必定是恶业,也就是作孽。
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我们用大白话表述,叫苦难植根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它为什么叫集谛?古代凡是发同音的字,都通常具有相同的内涵。这个集谛的集其实是恶习的习这个字的转音。
所谓集谛,也就是苦谛的必然的下一层逻辑追问,追究苦谛的根脉。佛家讲这些东西讲得非常之细。比如地狱道他跟你讲了一百零八层,最下一层叫无间道,也就是受刑法折磨没有间断。他讲三毒、三业,我讲它最梗概的部分。你若是要打开佛经,内容极多伸展得无边无际。
稍微提一下,所谓三毒贪、嗔、痴,由于你有贪欲,你欲望旺盛,而且难于实现,难以满足。贪欲不得满足和实现,你必然怒火丛生,这叫嗔。嗔有两个字,一个是这写的口字边一个真,它的意思是怒而粗,发出粗言,还有一个瞋字,是眼睛的那个目字边一个真字,它的意思是发怒而睁圆双眼,贪而不得必然嗔,嗔后所达成的心境必然是痴,就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佛教讲苦谛的根源在集谛里,分三毒。
佛陀讲的业是分的极其细的,你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给你做出业,所以细分为业障、业缘、业力
一,业障,就是你身、口、意所做的那个业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相世界,用我们今天的哲学语言叫假象世界,但它却蒙蔽了你的智慧,把痴叫无明。它使得你对实相本真世界被隔离,叫业障。我们通常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可以帮助你理解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眼看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而是你作业的一个结果。
二,业缘,就是你所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结果,你的作业缘起了,引出了你的相应的世界,这叫业缘。佛家有一句话万法唯心,现在唯心、唯物这倆词最早在佛经中发生。我再强调一遍很多词都是佛教词汇引入的,比如现在学生说的作业、功课。缘在过去只是指衣服的边缘,现在什么缘分、福缘、善缘等等。
三,业力,你做的任何一业,必有后报,必成因果链条,这叫业力,或者叫业力因果,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报应,这个报应分现世报和轮回的报应。
所以想理解佛教就得理解业这个字,我下面得再通过的概念来帮助理解业这个字。
佛家有三向无动作、性无常、有堪能
一,无动作什么叫无动作?他在里面解释说,我们所谓的世界是作业的产物,世界本身是大空境,没有神的造作,这叫无动作,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六天创世,这叫有动作,佛教没有缔造世界的人格化的、全知全能全善的载体。强调原始佛教是一个无神论宗教,原始佛教没有神。
二,性无常什么叫性无常?他在里面解释说,世界没有所谓的规律、没有所谓的定论,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规律只不过是作业的,佛家用词性无常,大家想想今天的科学在告诉你什么?科学规律是主观的规律,不然为什么太阳系几十亿年都不变化可是你人类的宇宙观变了这么多次,这说明你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认知模型,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你大脑把你先天感官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处理成世界图景方便你求存。
所以真正的客观至少在人类这里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人类全部的认知都是主观,甚至我们的逻辑、数学全部都是,这都叫逻辑概念,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真正深入的学者,看世界不过就是在看概念的组合,也就是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早已经变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数学家眼中世界是数字,物理学家眼中世界是物理方程。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就像是佛家所谓的虚相,这个词和哲学上的假象是一回事,佛教的实相就是哲学上的本真,或者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自在之物,世界是虚像如何理解?从哲学这里讲,近代哲学开启的怀疑,所谓笛卡尔的认识论,认识论认为,我们在研究这个世界的时候,主体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你眼中的世界,都是你头脑中的世界而已。如果这样子的话,先不要研究世界是什么,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弄清楚。再到维特根斯坦的语义论,语义论认为,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语言转化成文字,更加有局限性。所以在表达思想之前,先把表达思想的工具研究清楚,否则语言都说不清,如何来表达思想呢?
这两个怀疑的就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于是现代哲学都不研究所谓古希腊的本体论了,什么叫本体论?也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物质的质料这类命题,非常宏大。当时的哲学家把人独立于世界之外去研究世界,认为世界是可理解的。但后来的哲学史发展阶段,人们越来越发现不是世界是不可理解,而是我们人类本身难以理解,也就是上面我说的认识论和语义论,后续节目我们再详细讲,如果听众觉得有反驳的,麻烦先去读一下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别把视野和认知停留在当下发展的时代和我谈问题。
我再比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量子理论告诉你量子的不确定性,你观察于是便坍缩,我们知道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用概率去测算,而混沌系统我们人类无法预测,然后基于人类对大脑的研究,现在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自由意志不存在;再比如电子这个东西,你根本找不到量子的某一时刻的具体位置。你对于它的存在只能用概率云来解释,并且人类看不到电子这些东西,我们只是通过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存在,无法直接看到。
这几个例子背后表明什么?表明我们人类历经两千多年的哲学和科学时代,直到今天依旧寻不到真正的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请听清楚我的这段话不代表不可知论,我只是做事实陈述,尽管你听上去像是不可知论,像是把你导向神学的最终解释,请别误会,我强调,科学的态度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这是宗教和非宗教的最大区别。
我看很多人把量子力学和神学尤其是佛学搞到一起,其实这是混淆视听!这是有人别有用心!我强调一定要分开宗教和非宗教,我为什么做这几期节目,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你只有了解了佛教在说啥,科学在说啥,你才不会搞混,这对未来的你肯定是有帮助的,不然你看有些文章把科学给你整成玄乎的东西,这是因为理性达到了极致人类无法想象,于是很多人又借助于想象力去理解了,你想想我们现在才验证完相对论里的引力波和黑洞。量子力学的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验证。比如物理学里的理论弦论和平行宇宙等概念这确实是走向了人类已经无法用实验去验证的了。不过就算如此,你也万不可以把物理学里的很多概念和佛学里的东西搞混,这就不是一个体系的东西。
奇事网以上内容就是对所谓性无常的理解。
三,有堪能,什么叫有堪能?字中堪这个字和能这个字含义是很接近的。这种翻译方式是典型的魏晋时代的用语方式。所谓有堪能,就是讲业力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业,必是产生某种链式反应作用的有作用力的一个系统,这叫业力因果,这叫报应,这叫有堪能。
所以搞明白这些,你才能大概知道佛家所谓的世界与做业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刚才咱们说了,众生之所以作业亦有其缘起,缘这个字是理解佛教的关键之一,这种助缘,佛教称为烦恼。主要是说人由于认识上愚痴无知,从而产生贪欲,贪欲而致行动就是作业,如果你的作业是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所做的必定是恶业,也就是作孽,作业产生了世界,所以作孽者的造作而产生的必然是作孽的世界。
作业有善恶,果报随之不同;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阿修罗、或为地狱、或为饿鬼、或为牲畜,是为六道之轮回。这就是佛家讲究的业必受报,只要作业一定有报,此报为作业善恶之果报,这里我们不详细展开了。
无论果报如何,皆必须重新进入新的生命过程以便领受果报。所谓新的生命过程,无非也就是再度经历生老病死,这实质仍是苦。这就是说,任何一种业和烦恼,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必然带来苦果,就算得到好的果报,也不过是暂时的,终究没脱离六道之轮回的话,依旧是苦,因为世间一切存在皆苦,故此二者乃是致苦之根本原因。
三,灭谛
所谓灭谛,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的基础上,如何想办法灭绝苦的根源业和烦恼。若断苦因,即绝苦果;既不作业、既不受报。众生于是就可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不再进人六道轮回,从而进人解脱的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大家都把涅槃给搞错意思了,很多人觉得涅槃就是成佛,成佛了就代表脱离六道轮回之后获得永生,这是搞错了,涅槃不等于重生,更不等于永生。佛是什么?达成正觉者,什么叫达成正觉者?就是菩提,什么是菩提?可以理解为悟,悟什么?悟大空境,这个大空境是什么意思?是指你下辈子什么都不做,成为不存在,从此不参与任何轮回,大家仔细品一下这句话若断苦因,即绝苦果;既不作业、既不受报。
因为佛讲一切存在都是苦难,后来神格化的佛教里所谓的神仙不过也是天道,那是六道轮回中最高的道,也就是说你受尝八万劫难,少苦高德,不是你没有看苦难,你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你还是在苦海之中,只不过受的苦难少一点。只有你脱离六道,这才叫真正的解脱。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
有余涅槃仅指佛陀本人,肉身尚在却已进入涅槃境界;
无余涅槃是指任何人包括高僧,比如终身修佛直到寂灭,才能修到这个境界,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达成的;
无住涅槃是因为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也就是超度生死,传入后,因为儒家积极入世,在这个阶段大乘佛教发展,大乘就是指普度众生,于是这个概念出现,意思是佛陀虽然本人已经没有肉身了,可是他以涅槃状态依旧普度众生,这叫无住涅槃。
无论如何,灭谛是修佛的最高境界,是极难达成的,且外人根本看不懂,我是不建议人去修的。
四,道谛
所谓道谛,就是如何达成灭谛的方法,是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释迦牟尼把这些方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格式归为修,所谓三学、六度、八正道。
一,三学
戒、定、慧
戒是戒三毒贪嗔痴,佛教讲,你如果要想戒除苦谛,了生死,灭苦悲,你就必须进入后面的戒。因为你的苦难来源于贪,贪是一切苦难的本源,而后引起嗔,引起痴。这个戒不是一般表层的的戒律,要你遵守,而是要你戒绝一切文明社会的所有信息、一切物质欲求、一切生活方式,佛学管文明社会叫苦海,什么叫苦海无边?指的是人类文明社会或者干脆理解为六道,所以佛告诉你别再沉浸与虚像的世界,达成正觉者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下辈子什么都不做才叫解脱,这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真正意思,而并非电视剧演的劝解坏人的常用意思。所以你看现在佛家的人拿个手机天天抱着玩,你快别向他求讲了,自己去看看了解下都比他跟你讲要强的多。
定是一个状态,只有你戒了之后才能进入,这是要你的身体和灵魂杜绝一切文明红尘纷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也就是修,你才能修证,这个修又分为三闻、思、修
一,闻,也就是听佛教的道理;
二,思,就是理解思考佛教学说的逻辑关系;
三,修,就是你用肉身去修得正果。
这个修的状态才是进佛门,所以你看我们一般人或者学者做研究,都是闻和思的阶段,了解佛学而你只要不进入修这个阶段,你就不是佛教徒,所谓佛外说佛、法外讲法、不入正门、不是教徒。不过历史上的很多学者到一探究竟,干脆修行去了。王阳明就是其一。
什么是慧?也即是说你达到修的最高境界、最高成果叫做慧或叫觉又或叫悟。
这就是三学。戒、定、慧。我只能讲到这里,还请大家能理解。
二,六度
第一,布施度;佛家在这里讲的非常细,又分为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区别,我们略过前面基本的直接到原始佛教的最深层次。这个布施的最深层不是我们寻常认为的施舍给别人一点东西就叫做完成了布施,不是给别人一个笑脸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这是佛教化的误解,我这样说,你作为人,你就要吃饭,你吃饭就是摄取外部能量,而你吃饱了这时候布施给他人的还是你从外部获取来的粮食,他要的布施是你不加获取便能施舍给他人的,大家一听这是什么,这是反生命的一个状态,因为生命必须要摄取外部能量进行新陈代谢,原子和原子之间也要不断掠夺电子,何况乎生命呢?只有一种情况是不摄取便可以释放能量,那就是原子释放能量成为同位素。
举个例子,老子说过一句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很多人把慈理解为对可怜的人施舍的慈善,理解为老人对待孩子的那种慈祥,都是错的。他的原意是我看到天下人生活如此幸福我都替他们觉得悲哀,替他们担心,我仍然觉得他们过得不够好,仍想帮助他们,这叫慈。因为那时的慈是原始氏族部落的一个主流情怀,什么意思,那时候是群婚制度,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和舅舅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孩子是社会公养,你不是他的姐姐和哥哥,就是妈妈和舅舅,这叫血亲,那么在这个的情况下,你尽管看着孩子天天开心快乐的成长,你仍然希望给他提供更好的,更多的,这个今天是不是还在延续?孩子什么都不缺,小姨,舅舅,哥哥等人一过来不是好吃的就是好玩的,那费心照顾和花钱是绝不吝啬的。这是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布施不是简单的你给别人善意就够了的,布施概念极其深,绝不是小恩小惠的小动作,我这里讲不清楚。至于后来我们看到的放生等行为的结善缘,那都是大乘佛教了。
第二,持戒度;不是让你不杀生、不偷盗、不近女色,这是我们太多人的误解,这里的戒还是我之前说的让你与文明社会的一切都断绝,回归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甚至说连正常的生活方式都不要有,古代的闭关修炼不是进山洞,而是在一个搭建的只能容下一个人打坐在里面的位置,留一个小洞洞用来让弟子递送饭食,你看会问他排泄怎么办,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肯定他们有办法,反正你从我上述的化里可以听出他们连正常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要,这才叫戒。现在社会和尚都得拿手机坐地铁了,不然无法生活,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安忍度;这个不是你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不计较的那种,而是被打了一巴掌,脸上还被吐了一口痰,这时候你要笑脸相迎给对方行礼,这不是电视剧里演的胯下之辱那种的一时情绪之忍让,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的,而是干脆你就不在意这事情,或者他的这口痰你压更就没感觉到,只是见到了一个人向对方行礼,这才只是安忍的最小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得有多难。
第四,精进度;只有达到了前三个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定的状态是禅定,禅定指的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个全空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心无杂念。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修正的精进,这叫精进度。
第五,禅定度;精进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才能进入真正的禅定,不然前面的都叫打坐和静修,这个状态就是指你整个思绪,整个人生完全临近大空境,或者逼近大空境,这叫禅定。
第六,般若度;这个是被大家误解的,因为般若所指的智慧和式的智慧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的智慧是你如何聪明、钻营、给自己赚取利益,咱们今天说的成功人士的智慧就是指这种智慧,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竞争,也就是你最聪明其他人都是傻瓜蛋,你最厉害,其他人都是无能的可怜虫,这叫竞争。可是佛家所谓的智慧是你绝不执着,绝不有贪念,绝不在世界上竞争、不参与任何会引起你作业的事物,因为佛家讲世间一切皆苦,任何一种业都会招致苦果,这是这个务实民族从来没有过的概念,所以佛教传入后发现两边人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于是后来不用智慧,直接用梵语音译,只有进入这个般若度的状态,才有可能进入涅槃状态,才有可能进入一个有明的境界。
三,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确的修行法门。据他说,如果按此八种修行之法行事,就可以进入涅槃之境。这里我不再细讲了,感兴趣自己去看书,或者看我节目文字稿下方的图片。
缘起理论
讲完四圣谛,我们得讲佛家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所谓缘起,业报轮回是古代印度各种宗教和教派的共同信仰,释迦牟尼的特点是为这种传统信仰提供一套哲理性的说明,这就是十二因缘说。此说的内容也就是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的发展,目的在于说明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
由此十二种因缘决定众生必然处于三世流转、业报轮回的过程之中。他把三世流转的过程归结为因果相生、次第相接的十二种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学核心宗旨,用四个字可以表述完,叫缘起理论,它的最完整表述见于《阿含经》,由二十个字组成,这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就是整个佛教学说的全部思想的核心。
咱们前面介绍了,佛家说这世界原本是大空,世界是作业派生的产物,这叫此生故彼生。咱们前面介绍了三业。
身做的任何一个行为;
口说的任何一句话;
意心里所有的任何一个动念。
你的任何一个业立即给你创造一个世界面,这叫此生故彼生。如果你能消除这个业障,世界回为大空实相,这叫此灭故彼灭,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苦谛、集谛和灭谛。
你做的任何业都是不由自主的一个连环牵累效应,一个业做出去,下一个业必定跟进,由此环环相生,构成你的宏大世界,这叫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奇事网以上就是那四句话的意思。你要在这个环环相生的虚相世界苦海之中寻求超脱,你就得层层苦修,消除业障,回归大空境,这就是佛家所谓的道谛。也就是灭苦道路和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三学、六度、八正道。
所谓缘起是什么意思?缘什么而起?它的浅近概念有点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起。比如缘A起B,缘B起C,依此类推以至无穷。这也就是刚才说的此有故彼有,这叫缘起理论。
释迦牟尼把社会的苦难归结为生死流转之苦,也就是那句话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前四个字表示肉体苦难,后四个字表示精神苦难,而佛陀最原始的内涵是由个人导向一切存在都皆是苦难,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一种苦灭状态,而人生是苦难的最高体验者。
他把苦因归结为众生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既然一切苦难的根源是自己的无知以及由此而生的实践,那么,要消除苦难,也就只有按照佛教的教义进行自我净化,消除无明,放弃改造社会的斗争。这种理论显然有利于维护既存的统治秩序。
据十二因缘说,把众生的三世流转说成是因果相生的必然性,颇具哲理性的外观。我得强调佛学不等于哲学!你可以称之为宗教哲学,而不能等同于世俗哲学。这里我一再强调,宗教是由信而知,本质上是信仰主义,哲科思维是由知而信,哲科对其认识的对象和所作的结论,绝不诉诸信仰,哲科思维诉诸的是理性的证明,本质上是理性主义,任何哲学家尽管有信宗教的,他在讨论到哲学的时候绝对不说自己这是信仰主义的宣告,而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和经验的实证。
所以动不动奉科学里的很多定理是真理的人一定是个把科学搞成了宗教的疯子。真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开篇就说一句话,我怀疑我所研究的东西,所以我研究,我研究的办法就是去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如果我的论述体系被证明有误,那么这里的东西你一个字也别信。爱因斯坦当初在相对论出来后不久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虽然他看似坚定的认为量子是物理学的幽灵,由此和玻尔等人展开辩论,可是他辩论的目的不是要维护自己相对论的地位。因为他本人所获诺奖的光电效应就使得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辩论的是各自给出的证据到底在当下站不站的住脚。
说完了哲科,那宗教呢?你要是怀疑佛家学说里的这一套体系,那么你就不可能去修了,所以你必须先得信才可以知。我这种门外汉只是窥见一下他们在干什么,具体他们的体验,我无从得知,只有修了才能懂其内涵,这叫什么这叫信仰主义。
而科学不一样,对于科学,你可以是全部都懂的科学家,你也可以是半懂半不懂的读书人,你还可以是啥都不懂能应用的普通人。我请问你做过试验了吗?你为什么相信这些理论?你想过了吗?是因为你看到知识就摆在书本里,你看到知识给你的解释的世界合乎理性,你看到了知识改变了这个世界,人类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新自然事物,这叫不借助于超自然力量,你借助的是理性,这叫理性主义,于是乎,你信了科学,所以呢?这叫由知而信。就算你不知道其背后的原理,不妨碍你使用它。
这是根本区别,万不可搞混,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对于缘起理论里讨论一切存在的东西会有一个逻辑矛盾,也就是世界的本相是大空境,怎么会有我,我又怎么会作业,我作业产生虚像,产生宇宙,产生世界,既然世界本真是空,我又如何修证,又如何作业?过去世现在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贯穿到底如何运行?为什么一定会投胎托生为生命主体呢?为什么不能是石头之类的无机物?爱、取和有为什么又会产生来世的五蕴之身呢?释迦牟尼把社会的苦难归结为生死流转之苦,而苦因归结为众生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这本质上就是苦难的人民去承担自身受苦的责任本身?那么社会的一切苦难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被解释的很清楚,你能想到这里说明是真的听明白了,并且也说明你不是佛教徒或者你不是个合格的佛教徒,因为这个我没办法给你解释。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闻、思、修,佛教让你去用生命修,而不是逻辑理论去推导和证明,你从逻辑上推,推到缘起你绝对会找出问题,其他宗教也是一样,你推导到神创世的证据和神的有无问题,那一定是不能解释的,无法证明和证伪的,请记住一个问题无法证明不等于被证伪,很多小学生的思维请别带到咱们这种深入的节目里,先想清楚再评论。所以我说佛教到这里逻辑上走不通,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去修所以我不懂,因为我没有信所以我没有之前我讲的宗教观念和体验,所谓信才见、修才知,由信而知,这就是宗教和哲科思维的最大区别。
我没修,我不知道其背后深意,就好比一个无神论者他怎么可能理解伊斯兰和基督教的信仰者,或者这样说,正因为你信了,你就不会在神的有无问题,佛教的缘起轮回的逻辑矛盾等问题上纠结。
所以就算我知道我也无法用语言跟大家表述出来那是何种状态和理解,不过这里我不建议大家修,一般人达不到,纯粹会浪费时间和被别有用心的人给骗了,那些在修行的人长时间与世隔绝他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就算他能跟你说话也无法传达他的本意,所以你看才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向高僧问道,高僧没有说话,张开了嘴向他展示了自己快要掉完的牙和依旧灵活的舌头,让他自己去悟,这个故事很值得相信,为什么,因为那个高僧很可能是太久不说话导致自己语言功能丧失,只能通过这个办法去向人传达自己的意思,也有人把整个故事嫁接给老子和孔子。
至于禅宗,那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尊拈花微笑,迦叶(舍)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符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你今天听我或者听其他人讲课,我们都是在闻和思的阶段,我们没有修,所以我们只讲表面意思,而所谓修的人要想给你讲深层的,要么讲不出来因为他已经远离人类文明社会了,要么那么他一定讲的糊里糊涂,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修。而一般的修行者是介于这俩之间的,在修修的程度远达不到佛陀所说的意思,尽管在我们普通人看上去已经很辛苦了,具体原因我不解释了,大家自行领会,如果不是信徒,普通人我不建议各位修,说句实话我也不建议各位信,我们只做到了解其所以然平静心性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