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普罗民遮城、热兰
大明火炮一天炮击2500发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攻占台湾热兰遮城
台湾在明代也是人口稀少的地方,汉人不过几十万人,很多地方荒无人烟。
荷兰人,准确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盘踞台湾以来,也只是占据台南这种人口较多的地区。这主要是东印度公司毕竟是商业公司,不愿意将大量的金钱投资建设殖民地,毕竟台湾也没有什么之前的出产。
东印度公司并没有不顾一切,建设殖民地的野心,它需要的是赚钱。
不过,荷兰人在台湾仍然修建了普罗民遮城(赤嵌城)和热兰遮城(台湾城)两座坚固的要塞,花费了巨大的资金。
其中,又以热兰遮城最为坚固,第一期修建就花费了长达5年的时间。
热兰遮城的名气很大,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棱堡。
所谓棱堡,是欧洲16时期到19世纪的特殊城堡。火炮出现以后,传统的欧洲城堡就无用了。古代那种步兵蜂拥攀登城墙,遭遇弓箭、落石甚至热油情况,现在已经不可能出现了。大炮只会在很远的地方,不慌不忙的发射大量的实心炮弹,将城堡打成一堆废墟。
这种作战中,进攻一方有很大优势,它可以选择任何方位攻击,尤其是城堡的火力死角。
有矛就有盾,棱堡就出现了。棱堡是复杂的城堡系统,最外层是低矮、倾斜、厚度很高的防炮墙。
防炮墙墙有一个角度,厚度很高,炮弹很难穿透。一旦击中防炮墙,炮弹还容易出现跳弹,大大减弱炮击的威力。
,棱堡的特殊设计,让城堡不存在火力上的死角,增加了防御能力。
郑成功大军杀入台湾后,包围了普罗民遮城。
普罗民遮城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就是饮水必须依靠外面的溪流。郑成功明军切断小溪以后,守军在3天后就开城投降,也算他们聪明。
不过,热兰遮城就没这么好对付了!
郑成功明军的大炮,不能正面摧毁这座棱堡。
说起来,郑成功的大炮其实是很先进的。
很多人说大明的火炮落后,这是胡说八道。大明历史上从来都很重视火炮,包括初期和中期的破虏炮、大将军炮等等,都是很实用的火炮。
不过,这些火炮的性能有一定缺陷,主要是没有最恰当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火炮的火药被点燃以后,会出现巨大的膛压,将炮弹推出炮膛。在炮弹被击发,大炮内部各部位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力。如果火炮金属的承受力不足,就会导致炮声崩裂甚至炸裂,后果严重。
不过,火炮是打仗用的,又不能无限制造的很厚重,这会导致重量太大,难以机动,也难以铸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各部位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药室承受力最大,炮膛就要小一些。所以,药室可以造的厚重一些,炮膛则可以轻薄一些。
那么,这就要寻找最合适的比例。
最初,大明做得没有欧洲人好,早期火炮大多是柱形或者一头大一头小的烟囱型。
到了明朝中后期,通过购买和仿造西洋火炮,大明掌握了西方最佳的比例,产生出著名的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纺锤形,各部位的厚度不同,大体达到了完美的比例。红衣大炮的基本尺寸比,直到200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期仍然不变。可见,大明仿造的红衣大炮技术已经是世界一流。
而郑成功的明军,多来自他的父亲郑芝龙。众所周知,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半盗半商,非常重视海战。通过和西洋人合作,他购买和制作了大量先进火炮,就火力来说,达到欧洲比较先进的水平。
自然,就火炮铸造技术上,郑成功军队的技术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并不算大。
叛徒施琅在澎湖打赢郑成功的明军时,曾缴获战舰上的大量火炮,其中红衣大铜炮就有12门,都是四五千斤的大炮,炮弹有二十多斤重量;还有红衣大铁炮2门,重达七千多斤,炮弹重三十多斤。
按照欧洲的说法,红衣大铁炮应该是40磅炮。这是很吓人的。
在200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战舰的标准火炮不过是32磅炮,炮重相当于炮的五千斤大炮。
可惜,即便是这种级别的红衣大炮,仍然不足以对付热兰遮这么庞大的棱堡。
炮战中,红衣大炮不能迅速摧毁棱堡,反而会受到敌人的火炮反击,很容易被压制。
而没有火炮击毁棱堡,用步兵强行攻城等于送死。
这种情况下,郑成功转而长期围困热兰遮城,以减少伤亡。与此,荷兰人的海上援军,连续被郑成功击退。
荷兰守军苦苦支持了9个月,弹尽粮绝,军心涣散,一些人开始投降。一个荷兰兵投降后,指出了热兰遮城防御的缺点。热兰遮城有一个支堡,乌特勒支堡。乌特勒支堡位于在热兰遮附近的小山上,地势非常高,上面架设的火炮可以覆盖整个地区,进行侧面的火力支援。
,乌特勒支堡又比热兰遮小得多,防御力较弱,比较容易被攻破。一旦乌特勒支堡被攻破,郑成功就可以居高临下使用大炮,猛烈轰击热兰遮主城。相反,荷兰人的火炮却难以有效还击,必败无疑了。
由此,郑成功调整了战略,在乌特勒支堡附近修建了3座炮台,部署了28门红衣大炮,,还有2门大炮用于牵制热兰遮主城。
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发动总攻,30门大炮开始猛烈炮击!
正常来说,古代的火炮不能同今天相比,单日炮击数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就是二三百发,再多了容易出危险。
,这30门大炮仅仅在一个上午,就发射炮弹1000发奇事网以上,相当于每门开炮超过30发。在这1000发炮弹的猛击下,体积较小的乌特勒支堡,很快被打成一堆废墟。支堡内的荷兰守军大部分被炸死,余部逃窜。
打垮乌特勒支堡以后,热兰遮城已经必然会沦陷。此时,郑成功的30门大炮继续炮击到下午,当天9个小时发射了2500发炮弹。
热兰遮城被炮击后,虽没有到被摧毁的地步,已经无法坚守。
只要郑成功在乌特勒支堡的位置设置炮台,持续不断炮击,热兰遮迟早会被打成一堆瓦砾。况且一天2500发炮弹的可怕炮击,也让荷兰人肝胆俱裂,失去了作战意识。
果然,26日郑成功开始调整炮兵部署,准备新一轮炮击。
至此,荷兰人再也无法坚持,27日剩余900多人开城投降,台湾战役结束。
可以说,台湾战役是两强的决战,也是非常精彩的炮战和攻防战。
最终的胜利者是大明,由此可见明代火炮技术的水平,始终保持世界一流。
相反,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满清的火炮技术不但没有突破,甚至很多火炮还不如红衣大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林则徐认为是固若金汤的虎门要塞,却被英军于一天内攻陷。当时英军一共调派了18只大小船舰杀入珠江口,虎门要塞的460门大炮竟然一发也没有打中敌人。大小10个炮台,全部落入敌军手中。
这要不亡国,就是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