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来源于天文计算,过年是古人算卦算出来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向全网的朋友们拜年,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说起大年三十,你可能不知道年这个表示时间名称的量词,最早来源于天文测算,更不相信过年与算卦有什么关系。
为了展开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年和卦这两个字的造字方法和含义。
甲骨文年
年写作秂,其造字形态是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人,意即谷物成熟,人们背负回家。现在常说的年成或年景,指的就是庄稼的成熟情况。庄稼成熟收割是农业社会一年一度的盛事,是周而复始的一年一熟,于是,古人便将年引申,用作周而复始的年度名称。
因为庄稼成熟在秋季,所以古人为庆祝丰收,要在收割完庄稼后举行庆祝活动,最早的年节定在农历的九月份,夏、商、周朝分别以一月、十二月和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全国统一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经司马迁建议,由太史令属官、天文学家落下闳、唐都、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恢复了夏朝以一月一日为岁首的传统,也就是今天的夏历。
,这个年不是说庆祝就庆祝,而是由时令节气推导出来的,古代以农业立国,必须讲究时令节气,以便人们掌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最佳时节。那么这个时令节气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古代的天文学算卦了。需要说明的是,彼算卦非此算卦,古代的算卦就是天文学。看卦字的字形和含义
这个字的字形基本保持原貌,圭是一层层的土夯筑而成,就是一个很高的土台,旁边加一个有刻度的标杆,圭就是天文台,卜就是天文仪器,卦的表意就是在天文台上标记太阳运行时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来测定时刻。
如何测量呢?就是把每一个日出日落各个时段太阳投射在天文台上的刻度标记下来,记录在案,日复一日地记录,年复一年的记录,测算太阳周行的规律,于是找到了太阳绕地球一年的时间,以此确定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令规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确定某一天为某一节令,就是根据卦的日积月累出来的。
后来科技发展了,才有了更先进的天文仪器日晷,见下图
日晷
圭盘上刻有12个时辰,圭盘上的铁针名称为表,即表示时间刻度的指针,它的投影落在什么位置,就表示是什么时辰,每一时辰段里刻有8个分格,每一个分格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日晷就是最早的时钟。
因为最早节令来源于在卦台上的标记和推算,所以凡涉及空间概念的词汇年、月、日、时、分等,都是这样日积月累计算出来的,最早的卦是天文学概念,是指借助工具测算时间和节令循环往复规律的,与今天所说的算卦大相径庭。
,每到一年的某一时刻,就会重复出现一样的节令气象,年就是通过算卦确定下来的。古代每到年这个时节,便会庆祝祈愿,祭祖敬天。而这一切活动均源于天象。万物法天、人本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人之常情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
最早掌握天文学的是巫师,巫字,上下两横,分别代表天和地,中间坐两个人,那一竖代表着通天彻地,是为巫。在古代,巫师是帝王师,地位最为尊崇。在商朝,周文王问卦于巫师,引起商纣王怀疑,抓捕收监。武王克商后,《周易》作为国家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守藏史,肯定读过包括《周易》在内的《易经》,所以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但却一直没机会读到《周易》,直到王子朝裹挟国宝奔楚被刺杀之后,才得以观览,以至于韦编三绝,惊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是测算天地自然万象变化与人的吉凶祸福的,卦即是象,各种现象的呈现情况;爻就是变化,所谓算卦就是预测自然万象产生变化原理,用以指导人类生活,被人称为卜筮之书。卜是用龟壳占卜,筮是用竹、草占卜,就是借用工具进行预测,蕴含古人的天地自然观,与封建迷信没什么关系。当占卜术流传到民间,被赋予神秘色彩,并被邪佞之人利用后,才变得诡异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