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美得让人惊艳,难怪出了那么多大师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作为教语言的课程,语文也本应是最有吸引力的课程。

它会教人欣赏韵律的美、文学的美、叙述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心灵,在艺术和美的享受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不是想到它就是创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云云。

而语文中的这种魅力也许只存在于那些民国老课本中了。

先让大家看几张民国时期小学生看的课本,看他们是怎么描写秋天的。

天气冷了

树叶黄了

一片一片的

从树上落下来

弟弟跳来跳去

用手去接着

哥哥用扫帚去扫开

《秋天的四野》

秋风起天气凉

秋云淡淡雁成行

棉田白稻田黄

家家农人去来忙

红叶村芦花港

处处听得虫声响

《秋天的虫声》

秋天多秋虫鸣声都不同

有的在墙角有的在林中

蟋蟀的声音唧唧居唧唧居

好像银笛吹小曲

纺织娘声音大梭拉拉梭拉拉

好像布厂里纺面纱

金铃子声音清丁令令丁令令

好像学校里摇小铃

唧唧唧铃铃铃

秋虫的叫声多么好听

民国课本里,没有宝宝,没有静静,没有ord天,更没有蓝瘦香菇,有的是气质。他们的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无疑,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最有风骨的年代,这跟当时的教育,当时读的书无不相关。

当时书内容之丰富,编撰理念之先进,文字平实深度,远胜今天。杨绛、冰心先生正是看这些书本长大的。

民国时期的老课本,既能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并且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终生受用。

那时候的书,不说教,站在孩子纯真的口吻叙述人性、修为、自然内容浅显易懂,向善向上,写给孩子,更是写给当下的大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国时期发行了6000多万册的儿童课本,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这是老课本中的一课,这一课只有一个字,叫做人,还有一幅画,画着一家人。

人是生活中的人,有着极为平常的情感,人不能离开父母兄弟,亦不能不先立定自己。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寥寥数语,全是白描,只是把针头线脑的字,集中起来给孩子认识,但慈母手中线的唐诗意境,却翩然跃于纸上。

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

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一句,突然一转,那只羊就变成了哲学家,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来。

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小事情,大道理!浅显但不浅薄,简约却不简单。

一个小孩打开窗户眺望远方,天边一轮明月透过薄云升了起来。

此番情景,不禁让人想起2007年,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孩子更好记忆,各个省份都用趣味的形象,进行比喻。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

人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山东,如跪倒的骆驼;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最丰富的地方了。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

民国时期的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与世无争

朝作而暮息

一个千年流传的世外桃源

简简单单的景

平平凡凡的日常

虽一人却不显孤清

看后只有内心的安详

试想下,当你看到此景会想到什么?

又好记,又好互动。寓教于乐。

识字、画画两不误。

这样的国语课本,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人的审美观。

看图,识字;读书,遐思。

不繁文缛节,不急功近利,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短短的字句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提高孩童的识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和自理能力。

书里没有说教,没有口号,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养。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

朱熹曰,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记得幼年时,父母亲就是这样要求和规范我们的用餐礼仪的。餐毕,还要向长辈们道一句慢用。出生于民国、受民国教育长大的父母亲,一定是读过这些民国老课本的。

寒天大雪,推窗一望,屋瓦皆白。

北风起,大雪飞,兄与妹,

往看雪,庭前屋上,一片白色。

语言简省、明净,三言两语构造出一个冬日看雪美景。

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

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数间飞鸣。

帘外飞燕,树间鸟鸣,简单却不单调,蕴含着生命的真谛。

东方月出,庭前散步,明月在天,人影在地。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

明丽、省净的语言,如《诗经》一般,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与语言。

到学校,见先生,先生早,

先生点头说,小朋友早。

好宝宝,年纪小,志气稿,

早上到学校,功课做得好。

把最简单、朴实的礼节写成朗朗上口的韵文,更加实在、质朴。

室中宜常洒扫,以去尘垢,窗户宜常开,以通空气,以透日光。

饭后即用心力,则胃中食物,不易消化,故必游散片时。

力透纸背的温润、儒雅,不生硬,不说教,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明事理。

书中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绳,学手工。

多么温暖的母女画面,短短数字的课文,带给我们是母爱、亲情和习劳的教育。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教育吗?

梅花盛开,我折两枝,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

寥寥数语,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场景就浮现眼前。仿佛让人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读这样的课文,也难怪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今日的大学生都不及。

儿习手工。编纸为中华二字。

告其弟曰。我等中华人。同爱中华国。

那个时候的课文也教爱国。这样的爱国教育,来得简单而有力。其实,爱国原本就不需太多的说教。

▲母亲节时的内容

▲这是植树节

▲生活常识

▲农耕之美

▲有勤读之功

▲有浅显的道理

▲有快乐的游戏

▲有童年的歌谣

▲有生活的片段

▲有舐犊之情

▲有手足之情

▲呵护

▲劝诫

▲情景

▲诗情

▲画意

▲知识

▲自律

▲劳作

▲逸兴

▲生灵

▲家常

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吧。为什么民国大师级人才层出不穷?也许我们能从这些启蒙教育阶段的课本得到答案。

奇事网以上就是民国老课本美得让人惊艳,难怪出了那么多大师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