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戏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么读对
宫廷戏里常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那么,这八个字这么断句对吗?
要弄清该如何断句,如何读法,还得从秦始皇说起。
秦始皇兼并六国称雄天下,自认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王的称号是六国时期的诸侯称号,太小,与他建立的大秦帝国的功业不相匹配,于是集三皇五帝之名号,于是自号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玉玺上也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以示其正统性合法性。所以,皇帝和诏这两个词最早是秦始皇使用的。
秦朝虽然短命,秦的很多制度却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使用。汉代的皇权制度比秦代更加完备,诏曰这两个字开始出现在汉廷文书中,此后便一直沿用道清代。奉天承运这句话,在朱元璋之后才广为使用。
嬴政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奉天承运的源头在秦代。
唐朝时,诏令中开始出现昊天有命,皇王受之、朕纂承天序之类相似的抬头用语。
元朝为表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在诏书中也使用了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抬头,意思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小异。
,把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固定抬头的,是从明代朱元璋开始的。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改应天为南京,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并在皇帝所执的大圭上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大字,所下诏、诰、敕、命中也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后来相沿成习,成为皇帝诏书的套语。
以奉天承运皇帝一词的用意,与历代皇帝一样,在于凸显皇帝皇权神受的合法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与秦朝时期的君权神授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不对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说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诏如下。
之所以被后人误读,是因为古人书写方式是竖排,不加点,且古代有平抬的书写习惯,所以天和皇帝须换行顶格书写,以示恭庄崇敬,不想却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四字一句,正好并排好念。
除此之外,皇帝的御玺也刻有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皇帝奉天之宝之类的用语。为体现君权神授的权威性,明代还对宫廷礼仪做出了明确规定亲王、群臣的表奏,一律带有承天受命,君师宇内或皇天眷命,统驭万方等字样。不仅如此。就连宫廷音乐也要带上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的开头句式等等,这些与奉天承运的用意一样,都是对自己正统性的一种宣示。。
我们误读的不只是圣旨的开头,还有结尾。影视剧里出现的圣旨一律以钦此二字结尾,其实并不尽然。
圣旨,作为一种公文格式,历代也是略有不同,即便同一朝代,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圣旨,意思表达完就直接结尾;还有的圣旨会选择别的语气助词来结束,比如于兮意思与钦此类同;还有的圣旨结束词很长,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其结尾处大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尾,现代公文的末尾特此通知(公告)应该就来源于此。
诏书的制式不止在,在整个汉文化圈,特别是深受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等国也在使用。朝鲜作为明清的属国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使用诏、敕等等称谓的,否则会招致僭越之灾。
甲午战后,朝鲜独立,国王称帝,国号大韩,于是,堂而皇之用上了诏书,而且仿照明清皇帝奉天承运的模板下诏颁令,比如在李熙的称帝建国诏书中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檀、箕以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这个诏书开头和结尾其实就是明代诏书的翻版。
还有越南。越南阮朝时期比较特殊,越南虽然对外宣称是其宗主国,国君对内还是自称皇帝的,所以越南国君对内可以下诏。而诏敕也套用了奉天承运的格式,只是改了一个字叫承天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