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不温不火的老子《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超
在不温不火的《道德经》,在持续霸占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又继续攀升。据光明网、上观新闻等媒体报道,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在2018年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德国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
壹
需要道德经拯救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人开始关注老子的思想。当时的西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一片萧条,无论是战争的创伤,还是文化所暴露的弊端,都使人们感到非常压抑。
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他的著作《西方的没落》中指出西方文化正在衰落;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给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如果我们不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
他的意思是,西方文化有一个基因缺陷,所以会导致它濒临灭绝。它需要一个强大的杀毒软件来消除自身文化中的病毒和漏洞,而这个杀毒软件就是东方文化。
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主流看法。,几乎在同一年,当地出现了东文化热,许多西方学者来到东方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发现了道德经。
例如,1920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访问时,被人民倡导的仁爱、善良、信义观所感动,当他发现《道德经》时,更是叹为天书,他为老子的思想所震撼。他说两千多年前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是不可思议的。
《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样也震惊了无数的西方人,使他们摆脱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空虚,获得了精神自由。从此,《道德经》成为西方世界的热点,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贰
有了《道德经》,别的景点都可以烧掉了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先驱。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除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烧掉世间所有的书,包括他自己的书。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道德经》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并不否认其他书籍的价值,他只是强调道德经的无语伦比性。为了强调老子的道德经,他几乎否认了自己的作品。用老子的话说,这就是公心。老子说无私可以变得自私。
美国的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中,从一个现代物理学家的角度指出了老子的伟。他说近代西方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极为相似。
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十分敬佩老子和他的学说,并将自己命名为十宿道人。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的47章改编成了歌曲《内在之光》。
哈佛著名的讲师泰勒用道德经来诠释幸福学。,老子的雌与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主义者的兴趣。那些医学工作者,气功或柔道的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以及商人等,都自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滋养和灵感的源泉。
环境哲学的先驱者怀特海,道德经的追随者,把老子哲学的天道观念贯穿于他的全书。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的对恶不抵抗理论来解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作自己的知己,前苏联另一位学者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其实质上就是革命的宣言,它预示着一个崭新世界的模样。
叁
老子就是上帝
许多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者高度赞扬老子和道教,认为道教是人类自由伟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党主席里根曾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他的治国理政理念。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对老子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仅是他处理国内事务的一个重要参考,而且也建议国际社会遵循老子的教义来处理1998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
西方人之所以如此迷恋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各自在道家思想中找到自己认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
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
他无形中将自己的作品也否定了。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就是公心。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肆
道家思想之所以在西方盛行,英国哲学家克拉克给出了答案
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希望过上安定闲适的生活,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教条式信仰的束缚;人们需要克服身心的二元论,实现身心的完整合一;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当代的文化,尤其是伟大的先哲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具有深邃而广阔的寓意,能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启示,这是因为《道德经》具有全息性特征。
第三,最重要的是老子反对文明的异化。他的贵柔守雌、崇尚无为、守贞抱一等理念,在当今社会高度发展、而消极问题愈发凸显的当代,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参照系。
粒子互补理论的创始人波尔,甚至认为他不是互补理论的创始人,他只是一个道家学说的研究者和得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