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尹喜强留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地方
老子出关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目前有关老子西行的路线,所去之关是什么关,至今没有定论,多数人认为是函谷关,这个说法对吗?
司马迁对于老子相关的记载很简单
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自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对于老子出关之事,也没能究出个究竟来,这绝不是他敷衍后人,也不是他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重儒轻道的缘故,而是此关偏僻,参与此件大事的人既少且已作古,实在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所以,严谨的司马迁只能放弃,只能说莫知其所终,给后人留下千古悬疑。
好在后人会考古,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基本勾勒了老子西行的大致路线图和著书《道德经》的具体位置,一桩千古之谜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
这个路线图是洛阳→函谷关→天台山→玄关→大散关→甘肃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再折回陇西,落户临洮,并终老于临洮东山。
史志记载
《宝鸡县志》载尹喜为散关令,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喜见紫气东来,知将有圣人过于此,乃扫道40里,得见老子。老子在未曾授徒,见喜恳切,乃停以授。
现在的宝鸡益门镇通仙观旧址即是尹喜的故里。这里尚有老子授经的说经台。史传老子讲道天台山,现在的天台山上有道家祖庭玄都,山下有玄关,即老子过玄关之玄关。
《道臧西升经》和葛洪《抱朴子》都有记载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人,曾官散关令,而非函谷关。
《史记》《水经注》都有类似因居周久之,乃遂去的记载。意思是说老子将要离开周王朝。但函谷关刚到河南边界,还在周朝版图内,怎么就会不知所终了呢?既然老子觉得周王朝已礼崩乐坏,又绝望而去,就应该是道离周王朝很远的地方去,刚刚才出函谷关也就不符合他的去周西游的目的。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西入夷狄;东汉官员襄楷给桓帝的上书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上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夷狄是秦人先祖的发源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事实上整个东周时期,中原诸侯国一直视秦国为夷狄。
专家意见
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邱锋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函谷关在秦惠王时代设置,而大散岭早在秦代就已存在。
关于老子出关活动,他认为一是老子出关应该是出散关入流沙,经西域访中亚,与弟子们一道实践以道立天下。他认为有史料证实老子入夷狄到天竺。
学者普遍认为,老子西入函谷关才刚进入了秦国,秦国还是周王朝的辖区。只有出了大散关,才算离开了秦,离开了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周。
会上还展示了北魏《李诞墓志铭》,该墓志铭记述了老子后人从印度归邦返回的事略,为老子老子西行出散关到中亚又添新的证据链。
老子生活的年代,尚无函谷关
宝鸡有伯阳山、玄关、老子授经台,还有尹喜故宅等相关遗迹,以及流传甚广的的老子传说,老子与尹喜的踪迹文化以及道文化宫观遗存丰富,历史上宝鸡地区曾设置伯阳县,其山川、河谷也多以伯阳命名,,大道文化产生于此是完全合理的。
很显然,如果说老子所出之关是函谷关,那么老子尚未未走出今河南地界就莫知其所终了,说不过去。
而大散关就不一样了,散关是古散国的关隘,古散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给散宜生的封国,也就是说大散关至少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
而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前571年前471年间。在此期间,尚没有出现函谷关这一地名。函谷关名称出现时,已经是老子羽化登仙的二百年后了。
所以说老子去周西游所至之关是散关,老子留五千言《道德经》的位置,就是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大散岭上的古大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