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精髓在周文王的家训《保训(宝训)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周易》的前世今生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的源头,儒家、道家诸家皆以其为经典,数千年来,易经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血液里,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易经》是个大概念,也是一个统称,《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易经》的一个版本。

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人文初祖伏羲创造了先天《易》,人们通常称之为先天八卦;此后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黄帝创造了《归藏易》;是《周易》,由周文王在《易经》八卦基础上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对原图加以解释,形成卦辞、爻辞。那么,

周文王的遗言核心就一个字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时候,感觉来日无多。临终前,嘱儿子姬发于病榻前,敦敦训诫,史官记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笈,因是父子相传,故被后人称之为《保训(宝训)》。此段训诫,堪称《易经》核心。原文摘抄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坠保(宝)训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

昔微假《中》于河乃归《中》于河呜呼!发,敬哉!勿淫!

这话很古奥,比《左传》还难懂。我们试着翻译一下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他预感到自己行将离世,唯恐来不及向姬发传授宝训。所以这一天,他叫人找来太子姬发,对他说

发儿,我这病越来越重了,我怕临走前来不及告诫你。所以就趁这会还能说话,就说给你听吧。

先人们要对下传授宝训,必须是亲口传授的。我现在病得厉害,口授困难,你就用书写的形式记下吧。

记住,要恭恭敬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舜帝幼年时还在乡间田野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历丘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垦荒种植以维持生计。但他胸怀大志,虽身在乡野,心怀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研习《中》的道理。既考虑自身的意愿,又照顾到众人之所需,按中中的要求为人处世。他用中的正直无私原则了平衡阴阳得失、评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结果。

舜帝掌握了中的要领以后,所言皆合乎道理,于是愈加谨慎,不敢稍有懈怠,达到了天地人三才所具备的品德修养。

尧帝经过考察,认为舜帝做的很好,就把帝位传给了他。哎呀,可敬啊!

很久以前,上甲微从河伯那里借来《中》,想以此报复有易部落,有易部落自认其罪,上甲微宽恕了他们,然后就把《中》交还给了河伯。

但上甲微聪慧,他记下了《中》的内容,并且代代相传,直到商汤这一代,都一直谨慎待之,庄谨有加,未曾懈怠,商汤也得获天下。哎呀!发儿啊,敬畏啊!

可惜的是,我接触《中》时间太短了,行将就木。你要从现在起就恭敬谨慎地对待它,它就是你施行的依据。千万不要等到天命所归时才去了解它。要敬之以诚啊,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这是周文王在临终前的示儿遗嘱,他向姬发传授一种理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中字。

中到底有什么玄妙之道

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文王一生深研《易经》,并且是《周易》的原创作者,以他对易经的理解与把握,一定会超乎寻常的。此时,西周正面临着灭商前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文王的遗言,一定要对后事做出重要安排,这个临终安排的核心就两个字求中。那么,中,到底有多重要?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北京的故宫中和殿就有一块十分显眼的匾额,上书允执厥中四字,此中即是彼中。

我们在理解中庸之道时忽略了文化的历史传承,自以为是,远离了愿意,将它理解为不偏不倚的和事佬。其实,中不是和事佬,它在易经里指的是最佳位置,最佳状态,是道的状态。

乾卦的解释

乾卦的六个爻,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九二和九五,就是文王所说的的厥,厥中。

九五的卦象是为阳,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即最佳位置,历代称帝王为九五之尊,即出于此。

文王所云厥志求中,均指帝王之修道之术。

甲骨文的解释

中间一竖代表修道的行为准则。环状物代表人的双手,表示这双手牢牢地把握住无为而无不为这个天人合一的修道行为准则。修成此道者即为大德之人。何谓大德?孔子说位、名、禄、寿是也。那四条柔美的飘带即是对此四德的赞美。

为什么将这片区域称为而不叫东西南北国?这是因为《中》代表的《河图洛书》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具备永恒魅力、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终极治世经典,这个终极经典就产生于华夏这片区域,,就把这片区域称为。这就是一词的来源。

《中庸》的解释。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原文对中庸的这样解释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人皆有喜怒哀乐情绪,有而控之不发谓之中,发而能以中字节制谓之和。中的状态就是人的内心祥和、宁静、不受情绪的影响,这才是天下最高明的道,通此道者,一通百通,无所不通,修身则身正,齐家则家和,治国则国安。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是合于至诚、至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先贤的理想境界,天是和美的天,人也像天那样和善美好,这就是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意义。

奇事网以上就是《易经》的精髓在周文王的家训《保训(宝训)》里,核心就一个“中”字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