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不尚贤、弱其志,使民无智无欲是老子治国理政大智慧

很多人在解释《道德经》第三章时,避重就轻,语焉不详,好像这段话是雷区,碰不得,既怕说深了,有辱老子清誉;又怕说浅了,读者不买账,于是采取折中主义,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其实老子这段话,也是为《道德经》的核心主张服务的,那就是本章末尾这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请看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儒们在解释这一章时,抓住前段不放,硬是给老子戴上消极避世的大帽子,说老子主张不要尊奉贤人,不要追求好的生活。君主要采取愚民政策,让老百姓没有上进心,把他们改造成顺民,这样他们无知无求,就不敢造次了!就像解释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样,把老子打扮成一个十足的弱者、遁世狂。

老子的意图是在规劝君主无为以求治

老子若是如此下作地规劝君主,岂不是枉负帝王师之尊号?《道德经》又岂能高居万经之王之宝座几千年?

关于。其实,老子所说不尚贤,是反对世俗之贤,指的是那些弃道弄权、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所谓贤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尚贤,势必天下人都争相包装自己,来表现自己的贤良,以求一逞。

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称雄,笼络人才,一时豪杰并起,百家齐出,结果各诸侯国养士成风,互相掣肘,政令难行,这就是当时的所谓尚贤之风带来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恶果。

老子所说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是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的,就说若君主带头上化清静,则百官不争功,百姓无贪人。君主若能远离声色犬马,百官也就不会纵情惑乱。所以,上古的圣人教化民众是治国与修身同步,清虚自己的心智,和柔谦让,不弄权术,民众就会去欲守朴,在此环境下,那些所谓的智者就失去轻举妄动耍聪明的条件。君主的自然不造作,才会换来民风淳,天下安。

这是上一层的尚贤,还有一种普遍的自尊式的尚贤,很多人喜欢争强斗勇,争斗的不是他的专业知识,而是一种自尊,是面子放不下,明知不当,不应该去争,但碍于情面,碍于自尊,非得争个你死我活,这都是人世间尚贤、争强的结果。强者哪有服输的,如此这般的民争,只能是对外寻租盟友,对内勾心斗角,所以老子主张不尚贤,这样才能使民不争。

关于难得之货。如果说,不尚贤是不贵名的话,那么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贵利。因为强调难得之货,其实就是强调利。什么是难得之货,珍稀之物,少见之物,越稀少越贵,利润越高,越是难得,我越是想要,摆阔、炫富、矜夸是人的本性。被吹上天的保健品(还不是药),成本七八十块钱,三千块还疯抢。波罗的海的蜜蜡念珠成串也就一二十块钱,据说能治百病,比黄金还贵,来到按重量卖,成千块钱一克,若是真能治百病,真不贵。问题是真不能。

一个心脏支架几百块,安到病人体内就是几万十几万,不安还好,血管还没堵,安了还真的堵了。为什们会这样?贵难得之货故也,医院、商家双得利。

关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很朴实,就是要人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过日子,虚心、弱志,指的是精神层面,食腹、强骨是身体层面。虚心与弱志都是针对上述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而言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就不好懂了。

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最容易养成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心不虚,其志顽固,即便表面不承认,其内心绝对比普通人顽固顽强得多,他们的言行在社会上最有影响力,就是一个地方或一个群族的风向标。若是能带个好头还好,可是当这个风向标代表了整个社会需要的时候,就罪莫大焉了。回顾一下,这些年来向钱看带来的后果就知道,不是他们这些风向标出了问题,是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世人皆醉,我有能力大醉,何不酩酊一场?

关于无知、无欲和不敢为。这个无知、无欲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傻子一样的无知,他还是针对上述尚贤、贵货、可欲而言的,要让众生不要贪得,不知道贪得,不知贪欲,不会去贪得。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说大家即便知道尚贤,也想去争,也可以为难得之货,也可以为盗,但却不敢为之。不是因为风向变,风险太大,怕当千指指,用老子的话讲,当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人便会返璞归真,不为所动。

关于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只有无为的教化,才能成就天下苍生,如此,则天下大治。老子的无为,从来都不是消极的,消极是所谓的大儒们给挖的坑。老子的无为的意思是顺势而为之。

所以,老子的这一章不尚贤、弱其志,还要使民无智无欲,与愚民政策无关,而是老子为了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为君主提供的方法途径和理论支撑。
奇事网以上就是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