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60】恭亲王奕訢因什么被慈禧太后踢出

考古发现 2023-11-19 10:56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阳春三月的北京城,却被一场“倒春寒”所笼罩。突如其来的政治批斗,将大清国“总理”、恭亲王奕訢推向了风暴的中心。代行国家元首职能的慈禧太后,坚决要求恭亲王下岗。

  这是1865年,距离慈禧与恭亲王戮力同心,一举粉碎以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大臣集团,仅仅四个年头。双方把政治盟誓写在了年号“同治”之上,但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北京,乃至全、全世界都被震撼了……

  “同志”难“同治”

  这场风波来得似乎有点突然。

  这年3月31日,“翰林院编修”兼“日讲起居注官”蔡寿祺上了一道奏折,指控恭亲王奕訢 “揽权纳贿、徇私骄盈”。蔡寿祺此时的官职,类似大清中央办公厅的中级干部,兼国家通讯社的高级记者,有撰写“内参”的权力。官场上,笔杆子从来就是投枪与匕首,有时甚至比枪杆子还管用。但蔡寿祺居然敢炮轰当朝总理,莫非真是书呆子犯了痰气?

  能在高手如林的中央国家机关混到高级笔杆子的级别,蔡寿祺有几把刷子。大清官场如赌场,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爱拼才会赢。风险最大、收益也最大的,就是提前买入政治原始股。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只是名义上的代理国家元首,实权都握在恭亲王手中,太后们的确如同乏人问津的冷门股。蔡寿祺逆市操盘的算盘打得并不坏恭亲王乃当朝显贵,投怀送抱的人早已大排长队,与其锦上添花,不如给另一家雪中送炭,烧烧太后的冷灶。何况,如今已经熬过了太平天国的内乱及英法联军的外患,也不怕窝里折腾一下了。

  慈禧太后明白,权力争夺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蔡寿祺一搭台,慈禧太后赶紧唱戏,并且雷厉风行,两天内就宣布将恭亲王“双开”“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这一声政治炸雷,果然不及掩耳。大清官场在省过神来之后,立即反弹,无论王公勋戚,还是文武百官,纷纷请愿,强烈要求挽留大清的好总理恭亲王。各方博弈了一个多月,恭亲王终于在太后面前“伏地痛哭、无以自容”,做了违心的自我检讨,深挖思想根源,灵魂深处大闹革命,慈禧则收回成命,归还了这位前政治盟友的几乎所有乌纱帽,但依然去除了“议政王”的头衔。

  在一片和谐至上、理解万岁的欢呼声中,这场持续了39天的政治风波平息了。大清政坛终于换了老大,牝鸡司晨的新时代开始了。

  “风暴中的芦苇”

  4月18日,风波还在进行当中,《纽约时报》(Ne York Times)的驻华记者就发出了报道,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认为这一事件足以展示“人民”和“政府”的某些特性。在详细介绍了风波过程后,《纽约时报》发出疑问在恭亲王的治理下,统治的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保持了稳定,赢得了持续发展和国际信任,内政外交方面日渐理顺,如今风云突变,“新朝代的黎明是否会蒙上朝臣内讧和内政纷争的阴霾呢?”

  在提到恭亲王的妥协时,《纽约时报》将其形容为风暴中弯折的芦苇,甚至在风暴尚未来临前就已经屈膝。无独有偶,长驻北京的另一位美国人、38岁的传教士、同文馆教师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其6月1日为《哈泼斯》(Harpers)杂志写的文章中,也将恭亲王形容为暴风雨中弯折的芦苇。这位日后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校长,忧心忡忡地说“斯巴达曾经在两位国王的共同统治下实现和谐,罗马也曾在两位执政的共同领导下走向成功,”如今,恭亲王已经被打倒,获得胜利的这两位“教育程度低下的女性”,能领导好吗?

  作为改革与开明的代表,恭亲王的落败被西方普遍解读为大清政治的一次倒退和反动。而在后世的主流史学者们眼中,这一风波也成为慈禧太后弄权的一大罪证。恭亲王不是蔡寿祺所指控的“权奸”,但平心而论,他毫无疑问是“权臣”。“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整天与最高权力瓜田李下地黏糊在一起,招来嫌疑也是几乎必然的。白居易曾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恭亲王就是大清朝名副其实的“周公”,他的政治命运三起三落,受尽猜忌,其背后原因无非是在最高权力的卧榻之侧,他发出的鼾声实在太过于响亮了。

奇事网以上就是【恭亲王奕60】恭亲王奕訢因什么被慈禧太后踢出了权力中心?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