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主要的神祇介绍:印度教主神是帝释天吗
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地位最显赫,是印度最早的大神之一,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坐与巨象上,以前千眼庄严其身,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或杵。在寺庙中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身女相。
地位
在后起的神话中,他的地位降至大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之下,但仍被称为神王、天主。他的肤色黄里透红,嗜喝苏摩酒。他还能随意变形,成群的风神是他作战的助手。曾杀死围困住水的巨龙弗莱多,捣毁他的99座城堡,解放了水,有“破坏城堡者”的美称,为英雄或战士之守护神。在艺术作品中,他手持金刚杵,乘战车,弓箭、钩或罗网等也常作为他的武器出现。因陀罗在汉译佛经中为“天帝”、“帝释天”、“帝释”或“天帝释”。他是天上、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如果天神违反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他会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话中,他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
帝释天中的记载
(一)梵名Indra,巴利名Inda。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梨、因提、因抵。意译作天主、帝。为最胜、无上之义。即指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关于因陀罗之别名,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别译杂阿含经卷二举出八名,即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婆娑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据《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种之义,故称千眼),因提利。,自古所传因陀罗之别名,或有一零八种,或有千种之多。
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种之义,故称千眼。
盖因陀罗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与梵天、毗沙门天等皆为最早摄入佛教之神祇,于诸经典中多可见到因陀罗即帝释天之说法。关于因陀罗之神话思想,可推溯至吠陀时代,其时,因陀罗为雷雨之神,系诸神中最高位者,甚受崇拜。因善于攻城陷阵,驱驰战车,挥舞金刚杵退治恶魔,遂被称为城堡破坏者,后渐发展成为战神,为英雄或战士之守护神。于梨俱吠陀中,与因陀罗有关之颂诗占全书之四分之一。然在佛教经典中,则以因陀罗为忉利天之天主,为护法善神之一。[长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八、菩萨本缘经卷二、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三、大智度论卷五十四、卷五十六、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大般涅盘经疏卷二十八、大日经义释卷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参阅‘帝释天’3776)
住所
在须弥山顶中央,四方各又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顶有座天宫“善见”,即他的皇宫。须弥山的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七香海,外围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帝释天当上欲界忉利天众神之王,王宫设置自然富丽堂皇,侍女也多不胜数。
因陀罗原形
是最早率众征服亚利安人首领,当占领印度之后,亚利安人将自己人按等级划分为三个统治阶层,将原住居民打为贱民。因陀罗也趁机神化自己,后来被尊奉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天地的大神,还与梵天、毗沙门天等最早被引入佛教成为护法神。
其他有关记载
(二)为药师十二神将之一
又作因达罗、印捺噜、印陀噜。全称药叉大将因陀罗。又称执力药叉大将、因达罗涅哩底方帝使大将。关于其形像,据净琉璃净土摽载,其身呈黄色,驾羟,左手执白拂,右手执铃。然修药师仪轨布坛法则以其为红色,持棒。,陀罗尼集经卷三,列举出十六神王之名,其中,第九印陀噜神王,或系指药叉大将因陀罗。[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参阅‘药师十二神将’6692)
(三)元代画僧
一名壬梵因。自古以来,以其传记无存,无法确知生平事迹,且我国无‘因’姓者,自古即被视作天竺僧;然于其所绘之‘寒山拾得图’上,留有款记‘宣授汴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住持佛慧净辨圆通法宝大师壬梵因’,其中,汴梁系指元代在开封置治之汴梁路,由此推测,师应为元代僧,住持于大光教禅寺,授有大师号。其绘画蕴藏禅机,颇富气魄,深受楚石梵琦之激赏。在日本,多处保有其所绘之图,如东京根津美术馆所藏之布袋图与静嘉堂之智常禅师图寺。此二图与寒山拾得图、丹霞烧佛图,于昭和二十八年(1953),被指定为日本国宝。[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四]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取名为“养廉”。清初,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再往下,巡抚是130两,知府是80两,知县是45两。这一薪酬标准根本不够官吏开支,加上地方官还需要相应的办公支出,朝廷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们入不敷出,生活窘迫。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各级官员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捞钱的措施,就是征收耗羡。所谓“耗羡”也就是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
雍正帝即位后,面对社会经济的严峻形势,试图在吏治、财政方面有所振作,在臣僚上书的基础上,迅速拉开了耗羡归公,以及用耗羡银支付各级官员养廉银的序幕,并于雍正五年形成定制。雍正亲自解释了养廉银的含义“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实行养廉银制度后,地方各级官吏的个人正常收入比之原来增加了十倍之上百倍。这一制度的推行,部分解决了官员工资较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也使原来漫无成规的加征赋税有了制度的约束。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把官员收入公开化了,将政府默认的“潜规则”变成了明文规定的“显规则”,使得官员贪污失去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整个官吏系统的关系也简单了不少。养廉银使得地方政治行使比之前更为顺利,对于清朝的统治有所裨益。有清一代,雍正年间吏治之清,是有口皆碑的。正是通过严密的法制与养廉银制度的配合,使得官吏的贪污枉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禁止,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使得百姓免于官吏的敲诈勒索,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乾隆开始对于官吏的约束放松,各种陋规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养廉银制度随之走向没落。乾隆和嘉庆年间,朝廷开始在养廉银中摊派“捐献”。道光以后,养廉银开始打折发放。养廉银经扣、捐之后,大小官吏以不够用为名大肆搜刮,吏治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养廉银既然是政府给予各级官员的生活补贴,那么,它就应像原本的俸禄那样,从国家正项中支出,而不应该用非法的耗羡银两来支付,这是清代养廉银制度的最大弱点。养廉银却并没有真正使官场清廉,官员们逐渐将养廉银作为自己的正常收入,而忽略了该项收入设立的意义,养廉银外又私征养廉银,捞取灰色收入成了官场潜规则,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况几乎为史上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