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改叫首尔?韩国称为汉城有500多年历史
提起汉城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会感到很陌生,如果说起它另一个名字首尔就有名多了。尤其是那些喜欢看韩剧的人对这个名字更加熟悉,这个名字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这个城市的名字一直是汉城,并且已经沿用了500多年。那么换过究竟是为什么要把这个沿用已久的名字改成首尔呢?
一、汉城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500多年
朝鲜这个国家之前的名字还有很多,唐朝时期被称为新罗,宋元时期则被称为高丽。明朝建立以后,高丽这个小国甚至一度想进攻明朝的东北地区。直到大将李成桂推翻了原有政权以后,才解决了这场争端。李成桂向明太祖朱元璋称臣,朱元璋拥有“朝日鲜明”之意将高丽改称为朝鲜。朝鲜这个国家由此建立,在建立以后,朝鲜将国家的首都从平壤迁到了位于半岛平原上的汉阳。汉阳这个城市在成为国家首都以后,改称汉城。清朝入关以后,明朝建立的很多制度都不复存在。朝鲜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汉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下去。汉城和平壤在朝鲜的关系类似乎明朝的南京和北京。
1894年,一直窥伺的日本开始侵略朝鲜,清朝军队被迫迎战。但清军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下一败再败,不仅丧失了朝鲜这个的藩属国,就连辽东半岛和台湾也被迫割让给了日本。朝鲜在日本的直接控制下,成立了韩国,这个国家首都的名字也由汉城改称京城。不得不说这是日本对韩国的文化侵略,想想日本的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名字,就能够明白日本在韩国的手段。日本在同样使用了这一手,伪满洲国成立以后,作为这个国家的首都长春被改成了新京,这和韩国的京城有异曲同工之意,都属于日本的文化侵略。国家的较量不仅仅其现在军队上,有时软刀子的威力更大。
二、韩国将首都的名字更改为首尔,即使去化,也是去日本化
京城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了1945年,这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朝鲜半岛终于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另一种奇葩的情况出现了。苏联在进军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听从了美国方面“善意的警告。”苏联军队停留在三八线以北,将三八线以南的控制权交给了美国,汉城正好就位于三八线以南。美国扶植的新韩国成立以后,将国家首都的名字由京城改成了首都,只不过还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继续称呼韩国首都为汉城。
其实这也不能怪,韩国两千年来一直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就连国家语言韩语中也有很多汉语的发音,汉城这个名字恰恰就是这么巧。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和中文汉城的发音几乎一直,所以在方面一直认为韩国人还称自己的首都为汉城。其实早在1945年开始,韩国人一直称呼自己国家的首都为“首都。”说道这一点,韩国这个国家真是奇葩,一方面它在全力的去化,将一切中文命名的城市改成了韩语自己的发音。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又在拼命的抢夺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什么都是他们的。这一点也是我们自己不争气,一个韩国学者曾经当着一群专家的面说“这些东西你们自己都不要,为什么不让我们要呢?”网络上一直有一个说法,说“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这话虽然偏激,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韩国此举不在去化,也是在去日本化。日本对这个国家殖民统治了整整50年,几乎影响力两代人,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很多原来在日伪供职的官员继续从政。在的一二十年里,韩国去日本化的情况非常明显,这其中即有政治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除了这些,还有韩国民族的自卑感。人提起来自己的历史总是雄汉盛唐,而韩国人除了是的藩属国就是日本的殖民地,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起的。韩国需要去化,也去日本化。
大清律规定民告官如子杀父,先坐笞五十,虽胜亦判徙二千里。
看看,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无所依靠的老百姓蒙冤,想要去“告官”,还要先苔五十。即便是胜了,也要判徙二千里。假如败了呢?轻则翻不了案,遭仗刑;重则性命都要丢掉。这些还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找人写一纸诉状,还要有足够的盘缠到达京城。到了京城之后,直接击鼓鸣冤还好,假如要拦驾喊冤,那还要等待机会。
告御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轻描淡写,敲一通鼓就行。真正的告御状就是上面那样。很惨,但也无可奈何。
告御状,或称京控,是我们通常的说法。在清朝,它有一个官方司法名“叩阍”。一个门,一个昏,念什么?就念hun,也就是扣击宫门的意思,以此来表示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类似于现在上访的一种制度。
“叩阍”之后,问题在哪里解决呢?多数情况下,回到下面的省里解决。回去的费用是官家担负的。
“叩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击鼓申冤,另一种是拦驾喊冤。击鼓申冤者经通政司讯供,迎驾申诉者经刑部讯供。如果真有冤情,免罪,奏闻请旨,或发回督抚亲审;或由刑部提审昭雪。
,明清还有规定越诉者,笞五十;申诉不实者,杖一百,所诬不实之事重于杖一百者,以诬告重罪论处;若曾经法司、督抚等衙门问断明白而妄图翻异者,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徒三年。拦轿告御状者,不论情词虚实,立案不行,照冲突仪仗例,追究教唆主使之人及控告者,俱杖一百,发近边充军。
“叩阍”的方法还有入午门、长安门内喊冤者;有跪午门、长安门及正阳门打石狮鸣冤者;有违禁入堂跪告者;有越登闻院墙突入鼓厅击鼓谎告者……不符合规定的,要照例治罪。
告御状,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周礼》就曾记载了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意思是用肺石使穷苦无告之民的冤辞能够上达。凡远近孤独无靠或年老、幼弱之民想要向上申诉冤屈,而他们的长官不予转达的,就来到肺石上站三天,然后由朝士听他诉说冤屈,以报告朝廷,而惩罚他们的长官。
这是一种直诉制度(直接向最高统治者陈诉案情),汉朝称之为“诣阙上书”,一般应按司法管辖逐级告劾,但蒙受冤狱,也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汉朝这一制度的确立,对纠正地方司法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有这样的直诉制度。
我们在影视剧里最常见的那种鼓,叫什么?叫“登闻鼓”。这是魏晋之后的称呼。
周朝叫做“路鼓”,《周礼》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
在周朝之前的尧舜时期,也有这种鼓,叫做“敢谏之鼓”。
到了明朝,《大明律》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不允许直诉。为此做了明确的规定越诉者,笞五十。意思是越级诉讼,笞五十。明清的告御状制度越发的完善了,本文开始讲到的“叩阍”就是《清史稿·刑法志》里的记载“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
告御状,这对纠正地方司法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出现了很多弊端,比如上诉事实严重失实、受他人唆使的虚假上诉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直诉制度已经不存在,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