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最著名的一起桃色绯闻:铜雀春深锁二乔
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曹操之子曹植曾奉父命所作《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辞赋,令曹操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句浪漫之作竟成为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的最有力的证词,而这起桃色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二乔者,乃当时江东名门望族乔公膝下的一对姐妹花,姐姐大乔,妹妹小乔。当时盛传“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有三名大乔、小乔和甄洛。二乔到底有多美呢?史书对二乔美貌的描写着墨极为吝啬,只有《三国志》中说“皆国色也”,《江表传》中也只有三个字“貌流离”,就是光彩照人的意思。是国色天香的二位美女。三国时期是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男人时代,原本处于弱势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更加边缘化和泡沫化了。所以三国时期关于女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不是后人像罗贯中这样的文学大家纵横挥笔泼墨,那可看的故事就更少了。
二乔的父亲乔公,本在东汉献帝朝中的官员。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丧妻后的乔公辞官归乡,带着二乔姐妹俩隐居于安徽皖城。东汉建安四年,东吴的少年英雄孙策和周瑜带着军队攻下皖城。当时江东二乔的美名早已是家喻户晓,孙策和周瑜二人在打了胜仗之后,双双抱得美人归。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对周瑜的描写。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和孙策都是二十五岁,而大乔十八,小乔十六,都是青春年少。这两段婚姻看起来都无限光彩,美人配英雄,花好月圆。孙策曾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和周瑜婚后不久,孙策便不幸身亡,其弟孙权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而周瑜也坐上大都督的宝座,统领起东吴九郡八十一州的兵马。而此时志在鲸吞江南的曹操在北灭袁绍、南夺荆州之后,率领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虎视江东。偏安江夏一隅的刘备和诸葛亮深感唇亡齿寒的危机,便再商量之后由诸葛亮出使东吴,申述了孙刘联合、共同破曹的构想。但东吴君臣大都谈虎色变,对诸葛亮的构想深表怀疑,因而犹豫不决。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在一次商谈孙刘联盟可行性的讨论会上,诸葛亮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周瑜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恐怕周瑜不信,诸葛亮又添油加醋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此言一出,便引起周瑜的勃然大怒。他大骂曹操欺人太甚,当下决定孙刘联手,攻破曹操。于是,便有了以后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军事上的操作,结果大破曹操于赤壁。这一战不仅曹军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就连曹操自己也是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若不是关羽放其一条生路,曹操必成为诸葛亮的刀下之鬼。,曹操并不知道,自己兵败赤壁、折戟沉沙是因一起桃色诽谤案而导致的结果,而自己恰是这起桃色诽谤案的男主角。
其实,《铜雀台赋》中的所谓“二乔”指的就是铜雀台内的两座廊桥,诸葛亮制造了这起桃色诽谤案,硬是生生地把曹操和江东二乔扯宰了一起。,周瑜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诽谤,也决非是一时冲动,脑子进水。曹操的好色,乃世人皆知。他不仅妻妾如云,并且经常寻花问柳,而铜雀台正是他的美女集中营。建安十五年,曹操修建铜雀台,并在台内的每个房间里都配有一名绝色美女,以供自己享乐。即便在临死时,曹操还遗令这些美女每逢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大唱颂歌。而以二乔在当时的美名,他岂有不日夜思慕的欲望?再说,曹操在灭了袁绍之后,就曾传出他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争夺袁绍的儿媳妇、河北美女甄洛的绯闻。若是曹操攻占了东吴,那一定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而诸葛亮刻意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便要变成现实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借古兴叹、想象奇绝的《赤壁》诗,为诸葛亮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又涂上了一抹玫瑰的色彩。虽然二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任何实际的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但它不仅使铜雀台更加声名远播,而且也使火烧赤壁的故事更加生动。
作为一个皇帝,是国的老大,也是皇家的老大。国家的事情,不外乎军事,经济和人事调动,待会讲。我们先讲家事。
汉族人,自从那个周公(西周)弄了个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就是自己正妻生的大儿子才有权利继承自己的位置和财产,若正妻大儿子挂了,那就正妻的二儿子继承,如果正妻孩子都挂了,那就是让妾的第三个孩子过继给正妻,以当嫡长子。),加上那个对祖宗的绝对尊敬的观念和祭祀制度 (这些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法先王”,认为学习过去才是正确的道路。) ,导致了汉人一直不敢立贤而是立正妻的大儿子。至于周公当时的这些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想日后有机会再讲。清朝的满族人没这个传统,所以立的不需要是皇后的孩子,也不用大儿子。这个是清朝总出优秀皇帝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雍正对皇位继承的规则做出了更棒的修订。
因为他老爸就生前也没告诉大家他指认的继承者是谁,突然间就说是雍正,跟任何人都没明确交代。加上八王夺嫡,导致雍正的头几年的治理出现了很大的挑战,就是皇子不服,希望能捡漏。所以从雍正开始,以后皇位继承直到清末慈禧那,一直都是在位皇帝把继承人的名字写下并密封放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牌匾的后面。雍正生前正式跟大家交代了,他要这么办,而且当着大家的面,把那密函放在那牌匾上,那么他百年后,下一任皇室当家的人选就这么订啦,大家也就不用去猜啊争啊耍聪明了。所以在对待家事,他有这个巨大的改良。
接下来讲讲正式的国家的事情吧。军事就不说了,重用年羹尧而平定了新疆的军事问题巩固了版图。所以我们来讲讲对国家财政的改革。
官方说了两个词,就是他做了两件大事,一叫“摊丁入亩”,二叫“耗羡归公”。接下来我们就来拓展这个纠缠了几千年乃至如今的税收大事。
古代历朝历代的人民有四大责任
1.平时正常的税(在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前,你家种啥就交啥,比如你只有苹果树,那税员就来跟你家要苹果,这个收多少,就是一个很麻烦去统计的事情,张居正就希望方便和减少税员乱私自收多产物,所以统一要求你自己带着苹果去县城里卖掉,变成银两然后才交给税员。我一直觉得这个改革就是促进政府方便收税而已而增加农民麻烦。不过我觉得应该是有补充的,就是以后就农民得自己去县城,换成白银再亲手交给县级政府,不用被底下的酷吏给勒索压榨得那么过分。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也想到和安排到这点才是的。如此的话,对百姓倒也该有一些好处来弥补路途遥远之累。)
2.徭役,比如修大运河或者皇宫这种全国性征调民工大工程,一般,哪里修政府工程就强叫哪里地方的人民去干,外地的一般很少被拉过来修,所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最严重的地方就是沿着大运河的华南华北地区,江南地区反而很安定。这个徭役,很看皇帝的好坏,皇帝能节俭,那就没什么工程啦,那自然就没大型一去就好几个月的徭役啦。平时衙门里尤其是县啊村啊,就那种升堂的时候拿着板子撑场面的那个小弟就得由村民家轮流派人去当,估计一人一年里去一个星期也差不多吧。所以太平盛世没啥事的,徭役就不是啥事,也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