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飞甲》中西厂厂公雨化田的历史原型是谁
电影《龙门飞甲》中那位跋扈、阴险,且武功高强的太监雨化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中他在东厂耍威风的情景很惹眼。历史上,真实的明朝西厂厂公不叫雨化田,而是一个叫汪直的太监。汪直是广西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生卒年无明确记载,只大概说他掌权时年少。本来明代的特务机构已经非常发达,有历史悠久的由外臣掌控的锦衣卫,后来皇帝觉得锦衣卫办案子有限,且锦衣卫指挥使也不是自己身边的人,用起来觉得不顺手,于是,又兴建了一个由太监领导的特务机构——东厂。按说这内外都有了,皇帝的安全感应该很高了,可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北京城出现了一起被称为“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据说,李子龙常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后被锦衣卫校尉发现,遂伏法。
这些事件被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成化帝明宪宗知道后,令其大为紧张,认为身边到处都布满危险,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发生,明宪宗朱见深十分想了解宫外的民臣动向,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但只凭这几个乔装成百姓的侦查员是不成气候的,于是,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以汪直为提督。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从一出生就表现不俗,查办了无数的所谓大案要案,一时间搞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二月,已故少保杨荣曾孙、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华与其父杨泰暴横乡里,戕害人命,被仇家所奏,遂入京行贿,为汪直所发,下西厂狱严刑拷问,并牵连多位大臣,一时西厂“权宠赫奕,都人侧目”。五月,内阁首辅商辂等人上疏,言西厂“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网太密”,并联合六部九卿请罢西厂。宪宗无奈同意,令汪直回御马监。可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但汪直注定是一个不消停的人物,一个管西厂的内官,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偏偏他很上进,要将事业做大,非要去边境领兵打仗,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伏笔。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建州女真犯边,汪直欲前去招抚,为司礼监掌印怀恩、大学士万安等人所阻。六月,宪宗令汪直领通事百户王英往辽东处置边务,并赐汪直敕曰遇事可便宜行事。从此刻一直到成化十九年的五年间,汪直在边关也打了一些胜仗,屡次被加食米,可与一些官员的矛盾也日渐加深,最要命的是宪宗对他逐渐疏远,,在大臣的参奏之下,被宪宗皇帝调往南京御马监。八月,降南京御马监太监汪直为奉御(六品)。
此后,正史中关于汪直的记载就很少了,只有零星提到。弘治元年,南京户部员外郎周从时上奏说应追究前朝遗奸汪直、钱能等人,抄其家以济边用,孝宗以奏疏格式不对为由将周从时下狱不久又放出,原来请的事也不了了之。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召回汪直、梁芳等人,满朝哗然,吏部员外张彩愤而弃官。至于汪直后续的事情和结局史书中再无交代。汪直的一生起于西厂,止于战场,他既干了很多害人的坏事,也确实干了一些保家卫国的正事,他应该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从汪直身上最该引发人们思考的,不是其本身的是与非,而是明代重用太监,皇帝大搞特务制度统治的现象,正是明代皇帝总是企图凌驾于所有人民至上,置身于所有法制之外,最终才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于其他势力,成就了一场莫大的悲剧!
“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闪开!”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就是说锦衣卫的命令下达者只有皇帝一人。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权利并不是很大,只是名称叫得响,负责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就是有点类似于现在美国的FBI,只要是国内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一管。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生怕自己的天下坐不稳,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为了培植自己的杀手锏,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或是“锦衣狱”,由北镇抚司署理,可直接拷掠刑讯,取旨行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均无权过问,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史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嘉靖时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有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由此可见,锦衣卫权利之大无人能及。完全可以越过司法机构来办案。
明朝的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是贫寒子弟出身,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朱棣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地扩大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明成祖时的纪纲、明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传说有一次明朝的开国重臣宋濂,秉性老实忠厚,年纪虽老,办事却还算得力,让皇帝满意。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为总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纪大了,体力有些不支,过于劳累,就顺口赋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见宋濂便说昨天做得好诗!可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成“忧”吧。吓得宋濂赶忙拜倒谢罪。当朝宰相只不过在自己家中偶尔感叹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见锦衣卫势力之大。锦衣卫的出现从明朝建立到其灭亡,始终在暗影中做着种种勾当,几乎是绵绵不绝,对朝中官员大臣们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甚至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