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战役卡昂之战:彻底粉碎德军翻盘希
蒙哥马利进攻卡昂遭遇劲敌 闪电战计划落空
陈晓楠在法国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卡昂,这个距离诺曼底海滩最近的城市,也是当年的盟军攻取巴黎的必经之地。在最初的计划当中,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经承诺,在登陆日当天就拿下卡昂,他却在这里遇到了老对手隆美尔的顽强阻击。双方对峙了一个多月,最终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蒙哥马利在7月10号占领卡昂。而接受了一个多月的空袭和轰炸,这时候的卡昂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甚至也很难认得回家的路。
一个被困在自家天花板下的平民用手边的一个日记本写下了的字句,他说我知道我将不久于人世,想到我再也看不到一直以来期盼的解放,真是令人难过,我知道因为我的死亡其他人就得以解放,法兰西万岁,同盟国万岁。
解说卡昂城距离海岸线15公里,是诺曼底地区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从战斗打响的那一天开始,这座古城就注定是交战双方的必争之地。蒙哥马利在战前承诺,登陆的第一天,他就将带领英军占领卡昂城,而德军也在此部署了装甲部队,一场激战即将打响。而卡昂城内的6万居民都将身处战火之中。
让·马利·吉罗(卡昂城居民)登陆日早晨,英国空军飞机在整个城市上空散发传单,通知市民将要轰炸卡昂城,因为盟军想要摧毁城市中心的桥梁,于是我们被要求从镇上的这些地方疏散。这样的行动很好,因为它让居民们当天一早离开城市,在郊区或者镇北寻找避难场所,从而免于被轰炸的危险。
解说盟军重型轰炸机在下午1点45分飞抵卡昂,没有德军的战斗机对他们进行拦截,也没有任何防空火炮,800人在空袭中遇难,大部分是法国平民。而作为对盟军狂轰滥炸的回应,卡昂城中的盖世太保处决了87名法国抵抗组织成员,以防他们被盟军解救。空袭过后,蒙哥马利率领着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向卡昂挺进,但他们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了德军精锐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这支部队的成员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对帝国有着狂热的信仰,训练有素并且装备精良。蒙哥马利计划的闪电战落空了,而等待他的将是一场长达6周的消耗战。
蒙哥马利对卡昂城发动7次攻势 最终艰难占领
与此,美军在诺曼底西侧的进攻也不顺利,他们原计划向科唐坦半岛的北部推进,攻取重要的深水港瑟堡,但德军利用诺曼底地区的树林地形挡住了美军前进的势头。
纳粹新闻宣传片
美军谢尔曼坦克开进了一个由德军步兵和空降兵把守的村庄,第一辆坦克通过了,一队空降兵跟上坦克,用反坦克武器“坦克杀手”和“铁拳”将其击毁。第二辆谢尔曼坦克开了进来,也被同样破坏。“歌利亚坦克克星”在这场战斗中证明了其价值,它成功炸毁了另一辆试图突袭的坦克。结果,美国坦克部队集体后撤。
解说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飞抵法国,会见了他的高级将领们,他将攻下瑟堡的任务交给了绰号“闪电乔”的劳顿·科林斯少将,以及他的美国第7集团军。而在卡昂城下的蒙哥马利却拒绝了艾森豪威尔提出的要求,在老对手隆美尔面前,蒙哥马利固执地保持着谨慎。
彼得·利布(军事史学家)盟军原计划一个星期左右打出诺曼底,进入法国内陆,但正如我们所知,事情全变了。盟军被牵制在波卡基,即诺曼底的树林地带,城市中也一样,尤其是在卡昂,无法向前推进,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盟军特别是英国军队在诺曼底的行动太过谨慎。他们担心大量人员伤亡会对后方产生负面影响,,每次盟军发起进攻前,都会用长时间的火炮或空中轰炸开路。通常情况下,他们接近德军阵地很谨慎,而且一旦遭遇抵抗,就会立即撤退,他们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是为了削弱德军的防线,直到他们可以轻松突破过去。
安东尼·比弗尔(军事史学家)他们的损失惊人,诺曼底登陆日当天的伤亡要比预期的少,之后伤亡就越来越高,这也是蒙哥马利保持谨慎的原因之一。因为伦敦已向他发出警告,英国的军队储备已经不多了,并且丘吉尔也很清楚,如果英国军队一个人都不剩了,那么在战后和解中将失去发言权。
解说6月1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造访了诺曼底,他本想在登陆日那天就动身,但被下属的将军们阻止了,而这回丘吉尔再也按奈不住了。他的幕僚后来写道,四年前被赶走,而现在又踏上法国领土,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显然,丘吉尔认为诺曼底登陆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对蒙哥马利在卡昂的止步不前首相也表达了遗憾。事实上自6月6日登陆日开始,蒙哥马利对卡昂先后发动了7次攻势,每一次都伴随着空军的狂轰滥炸。7月1日,当美军拿下瑟堡的消息传来,蒙哥马利意识到自己的进展已经远远落后,不过好在他的坚韧也在不久之后得到了回报,随着包括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在内的敌人不断被消耗,7月10日,蒙哥马利终于占领了满目疮痍的卡昂城。
希特勒青年团指挥官迈尔在回忆录中写到,年轻的士兵们已经达到了他们身体的极限,他们在前线战斗了4个星期,没有得到任何增援,承受战斗中的巨大损失。他们带着稚气未脱的面孔投入战斗,但今天看到泥污的钢盔在他们沮丧的脸上投下黑色的阴影,他们的眼睛经常失神地注视着远方。
隆美尔被希特勒赐死 为保护家人服毒自尽
彼得·利布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战胜德军的主要原因是物资因素,不论是坦克,还是最重要的飞机,或是人力。盟军可以及时增派援军,而德军却做不到,例如到七月底,德军伤亡11万,但增援却只有1万人,这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原因。盟军特别是美军士兵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在诺曼底的树林地带进行战斗,而德军凭借东线战场的经验,而战术上比盟军更具优势,优势是在营、连级别,他们只是在面对盟军的物资优势时,变得无能为力。在战斗的过程中,希特勒和一些指挥官试图用这样的命令来扭转这个事实,德国人的决心能打败盟军的物资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
解说卡昂被攻陷之后,隆美尔困兽犹斗,他收拢起残存的部队,重新部署。在7月18日盟军发动的古德伍德行动中,隆美尔与老对手蒙哥马利打了一场大规模的坦克战。凭借勇猛和出色的战术行动,德军一举击毁了约500辆英军坦克,给了蒙哥马利一个重重的回击。这是隆美尔一次胜利,但他却没能看到胜利的战果。就在7月17日深夜,当他作战前巡查时,被两架英军战斗机袭击了座驾,他身负重伤,头骨破裂,奄奄一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袭击发生地附近恰好又一个叫圣佛依·德·蒙哥马利的村庄。而就在隆美尔取得他一生中一胜的这一天,也就是1944年7月20日,一批德军军官试图用炸弹刺杀希特勒,却没有获得成功。隆美尔虽未参与,但并非毫不知情,而谋反的人更是希望隆美尔能够取代希特勒国家元首的位置,并带领这个国家走出战争。
在未来的三个月里,隆美尔逐渐恢复了健康,却不得不等来他的厄运,希特勒给了他两种选择,要么全家被杀,要么服毒自尽,隆美尔选择了后者,为掩盖实情,元首给予他国葬的礼遇,一代名将就这样落下了人生的帷幕,似乎让人得以窥见欧洲战场上德国部队的末路。
前往匈奴和亲的十三位汉朝“公主”,没有一位是皇帝老子的亲闺女。本来刘敬献上和亲之计说的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可是吕后不愿女儿离开,大闹不止,刘邦又做不得吕后的主,只好认了一个宗室的女孩为公主,冒充鲁元公主,由刘敬护送前往匈奴单于庭和亲。
应该说,假的鲁元公主和刘敬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匈奴的,如果冒顿真的追究起公主的真实身份,两人都有被杀头的可能性的。现在看来,匈奴并不怎么在乎血统,他一定是看中了那位公主的才貌和性格,不但接纳了她,甚至还过得不错。此后,冒顿也没对汉朝发动大的军事行动。,仅在冒顿时期,或者说冒顿一个人就先后娶了7个汉朝公主。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冒顿并不是“贪色”,不是像有些汉族皇帝那样后宫中的美女要多多益善,他之所以讨那么多的汉朝“公主”,主要是为了要这些公主的陪嫁,嫁妆。因为匈奴本土畜牧收益不稳定,而每年从汉朝获得的嫁妆和和亲之后的贸易收入是很稳定的,也就是说贪慕汉朝的财物为主,娶汉朝公主为辅。
在这个意义上,第一个汉朝和亲公主是当之无愧的“鲁元公主!”之后,在王昭君之前至少有十一个公主被送往匈奴和亲,汉武帝即位之初,至少有一个公主前去和亲。应该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和亲公主是武帝的姐姐,那是小说家言,没有历史根据的。正是这十二个和亲公主的努力,真正为汉朝赢得了和平环境,汉匈之间即便是有冲突,也都是发生在边境上。这样才有了文景之治,造成武帝盛世。不得不承认,武帝依靠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才能发动对匈奴毁灭性的打击,恰恰是和亲公主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是,这些公主都籍籍无名。最出名的反而是王昭君!历史真是奇怪的很。
王昭君连宗室都不是,只是一个得不到皇帝临幸的宫女,地位是很低的。王昭君和亲的时候,匈奴在武帝时期已经被打垮了,加之内部纷争,无力南下了。在五单于纷争中,呼韩邪的南匈奴失败,归附了汉朝。王昭君是在这种情况下和亲的,汉朝处于绝对的强势,对匈奴的和亲是居高临下的。此时的王昭君和亲应该说是运气好,把和亲的风光占尽。至今还是人人称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来就是大汉族的面子问题。在军事压力下的和亲,丢面子的和亲,就不记载,和亲公主连个名称都没留下,而居高临下的和亲,哪怕是一个公主,也大肆宣扬,看来,历史也充满虚伪。
王昭君是这样,后来的文成公主也差不多。当时也是唐朝打败了吐蕃,松赞干布自知和大唐对抗无益,才改变策略,以求亲取得双方贸易。这次和亲也是居高临下,松赞干布也是对唐朝恭敬有加的,所以,史书中对这次和亲也是大肆宣扬。截止到清朝,至少有360次和亲之举,出名的也就是三四个人,都是居高临下时的和亲。而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和平乱后对回纥的和亲,好几个是真的皇帝的女儿,却都寂寂无闻,就是因为当时唐朝要向回纥借兵,要通过回纥稳定边境,回纥处于强势,所以,尽管这些和亲公主做出的贡献大,命运也更加曲折(有好多故事),,她们的名气不如盛世时的文成公主。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这些公主根本谈不上名气。
所以,研究和亲史,不能将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和亲方式当成主流,而应将比较常态的和亲作为主流。在这方面,也是中华系统的政权如北魏、柔然、契丹、蒙元、满清反而做的更好一些,更人性一些。也就是说,这几个政权在和亲时候心出友好,而汉族政权的和亲或多或少总有些阴谋的味道。的历史的虚伪,由此可见一斑。这就像文革时期的报纸,通篇都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实际上国民经济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如果我们尽是相信官方的报道,是得不到真实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