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宗法制】
周王朝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制已经趋于完善,周礼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的起源,而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宗法制则从一定程度上划分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是怎样的?本文主要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周人原是殷商的一个最强大部族,后以武力克服殷人,统一其 他许多小部族,建立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从属关系的新王朝,此后,等级社会的次序逐渐稳定下来。自武王以后,王位的继承由兄 终弟及转为固定的父死子继制度。
父死传子的继承法的实行,使周王朝政权逐渐趋于稳定,但一王多子,有嫡妻之子,有庶妻之子,嫡庶并存,王位传授的原则又怎么办呢?
在诸子中分嫡庶,这是传授王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避免权力的分散和诸嫡子、庶子之间争夺王权,周代规定了立嫡立长的传授制度。《吕氏春秋·慎势》说
故先王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这段话说明了建立宗法制度的意义,就在于防止各等级的贵族之间对于爵位财产的争夺。因为争夺会使贵族内部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这对统治者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制定一套严密的制度,来防止他们之间的争权夺利,这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成为西周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依据宗法制度,周王既是“天子”,是普天之下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大族的“大宗”,也就是最大的族长。周王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周天子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太庙。
在周代,历朝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并世代保持着天下 “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或受封为诸侯,或分封为大夫,分别担任周王朝的官尹,称为“别子”。他们在各自受封的领地内,分别建 立起宗庙和政权机构,形成若干新的宗族,并各有自己的“氏”号。 受封的别子,便成为新的宗族的始祖。他们的君位和封爵,也由该宗族的嫡长子继承,称为“宗子”。这些宗子对周天子(大宗)而言, 都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也是“大宗”。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