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解读刘师培
摘要:刘师培于学敏捷谭思,颇有成就;日常行事则颟顸,遭人贬斥。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是与刘师培的人格特征相适应的。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看,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受益于其智力结构;自我认同感不同一导致他短短一生的多变、剧变;道德意识发展不充分使他叛变了曾狂热支持的革命事业;痴迷国学的信念则可解释其一生中的坚守和不变。
近几年来,运用心态史学理论对社会群体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但对个体心理的探讨则较少。有者,亦多剖析人物的性格。①笔者在研读刘师培的过程中,发现他为人颟顸为学聪敏,多变中又有不变,诸种矛盾集于一身使人困惑。但如果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其人生进行透视,则可获得对其一生不少令人迷惑之处的较好理解。故此,笔者欲借鉴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作为社会个体的刘师培的心理进行探讨,以期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刘师培。②在人格发展中,遗传是自然基础,自我意识凸显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性,道德意识是社会规范内化于个体的核心表现,信念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所以下文对刘师培人格心理的剖析亦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 智力结构与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声誉
(一) 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声誉
刘师培具有很高的读书天赋,这种过人之处从小时候就已表现出来。八岁时他已知《易》的变卦方法,日卦一卦。十一二岁时,他一个下午就作了六十多首风仙花绝句,第二天又凑足了一百首。这件事被亲友传诵,称他为神童。蔡元培说这个时候的刘师培博闻强记,出语恒惊其长老。[2]叔父也说他生而歧嶷,髫龀授读,过日成诵,习为诗文,有如宿构,亡友朱君凤仪视为奇童。[3]只需稍阅刘师培青少年时写就的诗文,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才情的早熟。十八岁时他所作《咏木兰院》中有木兰已老吾犹,笑指花枝空自疑③之句,可见一斑。
20世纪的最初十年是刘师培大放异彩的时代,凭借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他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藉经史倡排满,博引旁征,影响巨大。如其所撰《辩满洲非之臣民》,影响一时,章太炎看后赞不绝口,说:申叔此作,虽康圣人亦不敢著一词,况梁卓如、徐佛苏辈乎?选 [7]正因如此,二十出头的刘师培赢得了与章太炎同等的声誉,时人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刘师培被誉为经学名家和扬州学派的殿军。他一生著述近700万字,并具有蕴蓄既富,思力又锐[5]的特点,而其著作时间却不到二十年?选
智力结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从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和所获得的极高声誉来看,其智力远高于一般读书人,可以说拥有天才的智力结构。
(二) 智力结构的成因
刘师培这种天才的智力结构其源主要有二,一是遗传,二是幼小时优越的亲子教育环境,特别是他母亲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他影响良深。
从遗传来看。刘师培的长辈们都是当地的名儒耆宿,是扬州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氏家族书香传家,数代严立课程,勤于著述,祖孙三代数人共列《清史稿儒林传》,作为学术世家子弟,刘师培在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家族长辈们心理上的沉淀物和库存在大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其先天智力很高应是书香传家基因优选的结果。叔父说他幼小时习为诗文,有如宿构正是这种遗传的反映。
从亲子教育来看。刘师培的母亲是江都学者、小学家李祖望的次女,通经晓义。刘师培的聪颖与她的知识修养有极大的关系。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不同阶层的家庭,由于母亲所用的语言内容和质量不同,直接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文化水平高的家庭,由于语言使用准确,词汇丰富,格调高雅,常常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刘师培小的时候,其母便教给他《诗毛传》、郑笺《尔雅》、《说文》。[6]刘师培与其母亲之间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水平交流是当时的一般家庭所远不能及的,这使他的智力受益非常,也为他国学的博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自我认同感与刘师培的几次重要角色转变
(一) 刘师培的几次重要角色转变
1902年(刘师培18岁)以前,刘师培还是个彻头彻尾走科举道路的传统文人,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且成了一名举人,可1903年他已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教育改革者了,甚至在参加会试之前还在《苏报》上发了篇《留别扬州人士书》,大声呼吁教育改革。此后他锋芒毕露,成为一个激烈的排满革命者,并以其激烈的言辞和暗杀清廷大吏的激越行动既自认又被人认为是激烈派第一人。,他很快越出了革命者的轨道,变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通过组建社会主义讲习会和实际上主持《天义》宣传无政府主义。最让人惊骇的是,他突然改变了不久前还狂热支持的事业1908年(其时刘师培27岁),他叛变革命,投奔以铁腕手段对付革命的端方;不久又把光复会秘密起义的机密泄露给端方,使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可以说,青年期的刘师培出现了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角色认同的混乱而陷入了不断的自我颠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