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顾维钧和他的1919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美国病逝,享年98岁。他生于1888年,比他小19岁的美国人费正清在顾死后第二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伟大的革命》。那时候,费正清也进入了人生的暮年,作为美国的头号问题专家,这本晚年写就的著作,不仅为了向美国人介绍的历史,在我看来,也是费正清在自己的一生。
在我读过的汉学家的著作中,很少有哪本书的开头像《伟大的革命》那样,既阔大,又惆怅。费正清在书中比较了和美国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怎样来看清这个有10亿人民的的形象呢?把一张地图蒙在美国地图上面,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大小差不多。密西西比河流泻在美国中西部以至美国的南方,而长江这个更大的水系流泻于华中,到东头即注入太平洋中,我们的北部和中部大草原诸州在过去的100年间变成了新的国际粮仓,而人连吃饱饭都不容易。更多的地方是干涸的沙漠和荒山秃岭,可耕地大约只有我们的一半,而人口却是美国的四倍。按人均计算的贫穷同我们是一大差距。
第二个差距是比较微妙的那就是在同一个地方的延续性。西欧的大西洋文明以及南北美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总是向西移动,从雅典到罗马,又到马德里、巴黎、伦敦而至纽约。而在,相应的移动只不过几百英里,从西安到南方的杭州、南京,然后又转到北京。4000年所有的历史居址都紧靠在一起。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使徒摩西在华盛顿山上接过了经牌,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建筑在波士顿附近的崩刻尔山上,汉尼拔跨过了阿勒格尼河,凯撒征服了俄亥俄,查理曼大帝于公元800年在芝加哥行加冕礼,梵蒂冈俯视着纽约的中央公园一般。换句话说,的景物负载着历史的重担,而我们则完全不然。
费正清在他的书里提出一个疑问现代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
一本书是否具有洞悉真相的眼光,主要取决于其中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作者给出的答案。在那本薄薄的著作里,费正清提了太多的问题。比如这个
当日本终止了她的闭关锁国政策,巧妙地开始西化,废除不平等条约,准备变成一个世界强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他说,这个问题在整个20世纪中都像幽灵一样纠缠着爱国者的心灵。
折磨顾维钧一生的两个问题
他说得没错。的现代化之路是背负着这两个疑问开始的。顾维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属于费正清所言的爱国者之一在他长寿的一生中,始终被这两个问题所折磨。无数人都被这两个问题所折磨,而他们的努力曾经展开过一个壮阔而苦难的世纪。
顾维钧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多姿,可以说是传记作家的绝佳材料。这个上海洋行买办的儿子,从小表现出极高的天资,尽管作为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受到母亲的特殊宠爱,这并没有让他浪费自己的才华。他在上海生活多年,母校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兴办的教会学校,以英语教育著称。圣约翰大学坐落在上海苏州河的一个弯道上,校长卜舫济的办公室就在这个弯道的顶端,从优美的殖民风格的建筑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黑色的苏州河水这是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景观。卜舫济是一个性格严厉的传教士,力图把圣约翰大学打造成领袖人物的摇篮,他的宏图大略虽然没能够变成现实,但这所学校也的确为输送过不少人才。除了顾维钧,还可以举出林语堂、宋子文、荣毅仁、严家淦和贝聿铭等许多的名字他们都是历史天空中最亮的那些星座,每个人的故事背后都隐藏着若干现代史的线索。在这些杰出校友当中,顾维钧最早得到国际性声誉,因为他的名字和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职业的政治家尤其是外交家,顾维钧一生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完整的悲剧。这个悲剧这和他个人的天资与际遇无关,实际上,很少有人的职业起点能超过顾维钧。个人在历史的变迁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对顾维钧来说,他的才华和风度,蕴藏在一张清秀的、南方人的脸庞背后的人格魅力,足以使他成为传奇。可惜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1912年的3月,他刚满24岁,就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4月,他回到,登上政坛,出任哥大校友、内阁总理唐绍仪的秘书,唐绍仪随后又把他介绍给当时的总统袁世凯,安排他作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几个月后,他又兼任了外交部的秘书一职。民初政治的波涛诡谲很快就给年轻的顾维钧上了一课。他回国只有半年时间,他的政治保护人唐绍仪就因为府院之争辞去了内阁总理的职务。按照惯例,也出于感情,他觉得自己必须与唐绍仪共进退,于是辞职到天津去追随唐绍仪。但后者以老辣的政治经验提醒年轻的顾博士,他只需要辞去在内阁的职务,而完全可以继续以英文秘书的身份,留在袁世凯的身边。但不管怎么说,顾的举止让唐绍仪觉得,这个年轻的海归不但有才华,而且有着罕见的政治上的忠诚。不久之后,他就做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顾维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