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华容道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败笔?
华容道是关公的得意之作,当时正值赤壁鏖战之后,曹操丢盔弃甲,大败而逃。诸葛亮命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并立下了军令状。曹操果然从此处败逃,关羽放过曹操,成就了自己义气深重的美名。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原文的用意有三点
其一,突出关羽的义气。与关羽在灞桥挑袍形成对照。关羽当日说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今日相聚,关羽看到曹操的狼狈相,心中着实不忍。
其二,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果然是神机妙算。料定曹操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曹操果然就范。以曹操的老奸巨猾,尚且不是诸葛亮的敌手i,可想而知诸葛亮该是什么样的人物。
其三,突出了曹操的奸诈。曹操本身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事情的人物,此时要把昔日对关羽的深情厚谊再度表演出来。曹操说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曹操的话语很明显,期望关公做个义气的人放自己一马。
不过,华容道也有明显的弊端。
其一,过于神化诸葛亮。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伪似妖。诸葛亮就是因为能夜观天象,觉察关羽不忍心杀害曹操,让人感到诸葛亮做人的不真诚,什么事自己都先考虑好了,这样的人在哪个单位都不受领导防着你,怕你夺权;一般人防着你,怕你加害使绊子。
其二,无法对关羽自圆其说。关羽是个义气深重人,更是蜀汉的大将,为了当时的一己之私,竟然私自放炮对方的最高统帅,心里还有没有自己的责任意识。这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战场上,岂不是里通外国的典型。
其三,对于诸葛亮的认识。诸葛亮是一个执法如山的人物,后来对于马谡的失街亭,就是依法从事,而今日关羽是立了军令状的,却并没有处罚,这是明显的因私废公,这样的法律如同儿戏,岂能成就大业。
其四,让关羽信服诸葛亮。就是因为关羽对诸葛亮早年颇有成见,虚构出了这样美丽动人的神话,不过如此一来,尽管关羽信服了,刘备的心里作何打算,你这个小年轻的,竟然拿我弟兄开涮。内心里对诸葛亮其实并不满意。孔明欲斩云长,玄德曰“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了。如此行事,怎能服众。
,尽管小说为我们演绎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可是仍然感觉到里面的人物唯有瑕疵,所以如果更好地去品读历史人物,不妨去接近正史。
康熙和乾隆等清代诸帝都有过出游的经历,康熙和乾隆两帝均六次南巡,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新闻网援引潘洪钢先生编的《细说清人社会生活目录》一书的内容称“实际上,清代诸帝出游,除了享乐以外,也有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安排。”譬如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人物,为民选清官,优礼老人和高龄官员等。
有清一代,皇帝多不喜居宫中,常有北祭南巡、西狩东幸之游。康熙时,举行“木兰秋狝”最多;康、雍以降,圆明园渐成规模,而帝多居园中;雍正帝在位时间较短,出游较少,康、乾二帝则出巡最多,二人在位时间均过60年,各有六次大规模的南巡之举。人们对于此事,褒贬不一,主要在于康、乾的六下江南,铺张奢靡,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上,清代诸帝出游,除了享乐以外,也有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安排,如木兰秋狝,一方面是对承平时期的军队进行必要的操练,,在避暑山庄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人物,也是重要内容,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六下江南,于巡游享乐以外,也有了解社会民风民俗、治理河工、海塘等方面的安排。这里,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六下江南的活动,只来说说六次南巡中的一些逸事。
入境问俗,也算是清帝南巡的一项内容吧。清廷以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皇帝对于富甲天下、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撑的江南地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各地人民反抗渐次平息、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下,哪怕是皇帝,也想到这些地区亲眼看看。在游与看的过程中,也不乏入境问俗之事。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玄烨第三次南巡,来到苏州,士民观者云集。皇帝驾临,他来看看当地情况,而老百姓也想看看他,不免人流拥挤。康熙见沿途田里庄稼已经青葱一片,传谕观看的人群,“你们不要踩坏了田中的麦子”。时值阳春三月,地里油菜已经结实成角,康熙没见过这种作物,叫人取一枝来仔细观看,并问巡抚,这庄稼是做什么用的。得知此物是专门用来榨油的,康熙帝感慨地说“凡事必须要亲自看到啊。”可谓是入境问俗、了解世风民俗的一个小故事。到了浙江,两江总督张鹏翮、江苏巡抚宋荦陪同,康熙帝问二人,听说本地人一日要吃五餐,会不会使口腹累人呀?张回称“此习俗使然。”康熙笑道“这事恐怕你们也难以劝化吧。”
几天后,大驾由浙回苏,发生了两件事,使观风俗的活动打上了为民做主的印记。这一天,康熙驾临无锡太湖的“洞庭君山”。地方官员准备了很丰富的节目,是出行不远,遇上渔民,献上鲫鱼、银鱼两筐。渔民又当着康熙的面下网,捕获大鲤鱼两尾。康熙很高兴,命赏渔人元宝。御舟近岸,巡抚准备了一乘大竹山轿,伺候皇帝上轿,康熙看了这轿子,不禁笑曰“此轿亦颇轻巧。”少顷,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余人执香跪接,又有尼姑们身着盛装,跪地奏乐,这类节目是太后喜欢的,康熙有点惋惜地说“可惜今天太后没有一同来。”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有沿湖居民投状子,诉称沿湖每年涨水,坍塌田地,老百姓没了田地却还要照旧纳粮。康熙帝的游兴受到了影响,叫人收了状子,并下令当地巡抚等官立即查办此事。
康熙南巡,对所过之地吏治多有关注,号称为百姓选清官。某年,南巡出畿南,至河北固安地方,当地百姓夹道跪地,挽留当地一个小县令。这县令名杨馝,算是个骨鲠之士。作为县令,杨参与了修治永定河的工程。按例,河工应于秋汛一过就开工,这年,河道黄某拖延工期,到冬天还在赶工。老百姓冬日涉水,寒冷不堪。杨馝可怜百姓,同意大家等太阳出来暖和一点再开工。
河道黄某巡查,发现有百姓来迟,就下令鞭打。杨苦劝不听,一时怒,牵着这位河道大员的马说,如此寒冷的天气,你穿着厚厚的裘皮还冷得打战,却硬要这些赤足露腿的百姓天不亮就来上工。来来,你能去,百姓就能去。黄某大愤,准备上章弹劾杨馝,幸得巡抚从中调和,才没把事情闹大。而杨馝心疼百姓的事做了不少,名声也传扬开来。这时康熙南巡时,正逢杨馝调任宛平,老百姓夹道跪迎,也是为了挽留杨馝。康熙听了百姓的要求,大声说“我给你们这里选一个好官来,怎么样?”这时,道旁有一妇女大声回应“那你不如选个好官给宛平?”康熙大笑,觉得这女子说的也是实话,下令杨馝食知州俸,仍旧做固安县令。
仪封人张伯行因治河有功从山东济宁道员迁任江宁按察使,康熙南巡中了解到他的事迹,遍问当地官员,异口同声地表示称赞。康熙帝大喜,称之为江南第一清官“你们不要保举,还是朕来保举他。将来他当官好,天下都以朕为明君。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笑朕不识人。”康熙到江南,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后来果然官声极佳,论者皆以康熙帝有知人之明。
南巡之际,优礼老人和高龄官员之事不少,题词、题匾则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