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变法】申不害
申不害,尊称为申子。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37年。战国时代韩国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先秦以重术著称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东南京襄城)人,曾为郑国小吏,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
韩昭侯四年(前354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我们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而是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故降心以相从,屈己以求存也。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战国策韩策三》)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战国策韩策一》)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就是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大悦,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发现这位郑之贱臣,(《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
在申不害相韩之前,韩国也曾进行过改革,但由于改革不彻底,政治上造成一些混乱。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改,而后君之令又下。(《韩非子定法篇》)一些贵族官吏便乘机欺上瞒下,各自为政,导致吏治腐败,国弱民贫。针对这种情况,申不害学术以干韩昭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说尧之治也,盖明法审令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称轻重,所以一群臣也。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艺文类聚》卷五四《太平御览》卷六三八引)他认为,要实行法治,国君必须集权于一身,主张明君使臣并进辐凑。就是群臣要跟着君主转,不容许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要防止大臣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 以致弑君而取国。他强调国君必须设其本,治其要,操其柄,而要做到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就要讲究统治之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讲究领导艺术。
申不害术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申子大体篇》)这是指国君公开用来选拔、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君主要依才能委任官吏,然后考察其是否称职,是否忠诚,据此决定赏罚。二是君主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申子大体篇》)这是驾驭臣下的权术。具体说,就是国君要去听、去视、去智,让臣下猜测不到国君意图,无从讨好取巧。这样君主就能像明镜一样,静观臣下的一切,真正做到独视、独听和独断,进而采取出其不意的办法,使臣下慑服。申不害还强调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意即各级官吏既不许失职,也不许越权。凡不属于职权范围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讲。其目的还在于维护君主专制。这虽然对防止臣下篡权有一定作用,但势必使国君了解不到下情,听不到真实意见。所以,后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批评说这是申子未尽于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