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简介 全面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纵观的历史,清朝后期是一个比较令人感到羞愧的时代,因为那时候的朝廷一直还自以为是大国,殊不知西方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清朝大臣李鸿章做了什么呢?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又是如何的呢?他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有什么影响?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近代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在世界的稳定。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成功。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政府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政府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