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垦】邓小平有几个弟弟? 邓小平的弟弟结局
邓小平与弟弟邓垦 邓小平共有三个兄弟,大弟邓垦(原名邓先修),二弟邓蜀平,三弟邓先清。邓小平和两个弟弟系一母所生。三弟是继母萧氏所生。
邓垦后来官至湖北省副省长,名声赫赫;,二弟邓蜀平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从邓父邓绍昌为其起名邓蜀平来看,对他是寄予很大的希望的。,邓蜀平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着悲剧的色彩。在毛毛(邓榕)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这样结束他
我的三叔邓蜀平(邓先治)解放前是个小地主,人没有什么本事,还抽点鸦片烟。解放后父亲把他送去戒了烟,让他受了点革命教育,然后一直在贵州省六枝地区做点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本人的地主成分和他兄长的倒台受牵连,被迫害致死。
那么这个邓蜀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邓小平15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参加革命。1931年邓垦也到上海读书。邓蜀平一心也要出去闯天下,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1936年春节一过,他采取了一个行动
一个春夜,邓蜀平瞒着家人不辞而别。父亲为了找回他,病情恶化客死异乡。辗转得到消息的他不得不在悲痛和失望中回家吊丧,安埋父亲。
从此,邓蜀平也不得不在家乡;而哥哥邓垦则于1939年前去延安,投奔邓小平,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邓蜀平滞留在广安老家,不仅娶妻,而且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当起了袍哥老大,还因为邓小平的威望,还当上了广安县的国民党参议院参议长等职。直到1950年春,他年过四十,才终于出来闯天下了。
这是因为大哥邓小平担任了西南局书记,邓小平把邓蜀平召到重庆,吩咐他立即回协兴去,把全部家产分给穷苦农民,一样不留。邓蜀平不敢怠慢,立即付诸行动。然后,他和老婆谢全碧双双被大哥送进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该校教员尹骐回忆
1950年的4月末或5月初,我所工作的单位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西南革大)二部四班来了一位新学员。此人年纪40出头,身材不高,已经有些发福,一套新的灰布中山服紧巴巴地绷在身上,平头乌发,方脸浓眉,上唇还蓄有一抹短须,在众多的新学员中显得有点异样。
西南革大是由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培养大批急需的干部而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她继承的是延安抗大传统,实际上也就是一所干部培训学校。1950年3月,即在重庆解放还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正式筹办,4月就招收第一期学员。
这些学员入学以后,绝大多数人都表现了渴望学习、积极投身于革命熔炉、进行自我思想改造的政治热情。那位新来的、有些异样的学员,情绪似乎一直就不很好,对人对事常常是一副冷漠神态,始终保持着某种不卑不亢的沉默,有时显得拘谨,在拘谨中又不时会流露出几分矜持与傲慢。
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翻阅他的入学登记表,只知道他名叫邓蜀平,籍贯是四川广安,家庭出身是地主,而在社会关系和个人经历的栏目中都填写得很笼统,简直可以说是模糊不清。单凭这样一些简单的文字资料,自然是无法弄清楚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西南革大办学之初,条件十分简陋,生活也相当艰苦。数千名师生员工聚居在重庆市郊化龙桥一侧的山坡上,住的房屋大半是简易平房,且很拥挤。听课只能聚集在大操场上,用扩音器扬声。每个学员还必须坐着小马扎将笔记本放在膝盖上做笔记,笔记的详略和正误,课后要互相检查核对,并作为学习是否积极的评价标准之一。日常生活管理是半军事化的,不仅有严格作息时间,而且小组会、大组会、班会不断地轮流召开,充分体现了八字校训中的紧张要求。还有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经常下山到嘉陵江边码头去搬运粮食和煤炭。这或许是为了节省经费,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员的劳动观点。因为建立劳动观点正是革大培养人才的宗旨和目标之一。,数千人的吃饭烧煤,大部分都要由学员直接运输到位,距离虽只有2000米左右,但一路都是坡坡坎坎,完全是负重爬山,其艰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学员中绝大多数过去都是所谓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知识分子,这艰苦的劳动,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是对学员们的严峻考验。不久我们就发现,这革大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对于邓蜀平这个学员来说似乎是更难以承受的。虽然各项活动他都参加了,但其精神情绪却总是显得压抑,落寞的神态中隐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和烦恼。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位从老区来的工农干部,他为人爽直,办事认真,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个很大缺点,就是毛泽东曾经批评过的那种傲视知识分子的自我优越感。尤其是对于那些旧知识分子味道较多的学员,几乎有一种本能的傲视甚至厌恶,同他们说话往往是态度生硬,批评他们的缺点时,则近乎粗暴的训诫。每当这时,我们便会看到邓蜀平的表情尤其复杂,在无奈中还隐含着某种抗拒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