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死于哪一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失

考古发现 2023-11-19 13:37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面临分封太侈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身为长辈的朱棣最终胜出。

  朱允炆为何失败

  朱棣能够取代朱允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决策、用人、军事指挥上屡犯错误,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顺讨逆的优势逐渐失去。而朱棣很少犯错,知己知彼,进退有方,胜利属于他是迟早的事情。,朱棣的运气比对方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突然刮起的大风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难怪朱棣自己说此天授,非人力也。

  朱允炆失误之一

  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

  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对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惧。

  朱允炆失误之二

  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

  吏部官员高巍对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见,他上书朱允炆,称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不法,违犯朝制,不削则朝廷纪纲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盖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不削之削也。

  高巍提到的贾谊、晁错、主父偃均为西汉人。汉初同姓王势力强大,贾谊建议汉文帝把大国分为小国,晁错屡次向汉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汉景帝时,吴王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景帝用晁错之策,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诸王虽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并未采用削藩措施,而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并封其子弟为列侯。推恩诏下后,诸侯王纷纷请求把土地分给子弟,西汉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这样基本解决了。

  高巍劝朱允炆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与卓敬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解决明初藩王强大难制问题的良策。但朱允炆优柔寡断,嘉之而不能用。他坚决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烧到燕王朱棣身上。

奇事网以上就是【建文帝死于哪一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失败 建文帝生死之谜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