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吃饺子】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每逢新春佳节,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是在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正月初一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大年初一为什么要吃饺子?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饺子古代叫娇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边庆祝新年,边庆祝烂耳朵的康复痊愈,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了过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后来才称其为饺子。
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提及,饺子在明宫中称为扁食。说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饺子作为大年初一的约定美食,可能是起于明代,而且还有在饺子中包物的特别游戏内容。
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话就有些夸张了,改成北国皆然就妥帖多了。这里的国,也许特指京城。
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意义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还有很多解释。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要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有些地方还会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包在饺子里面,意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好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