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牌间谍伊恩:历史上真正的ldquo;007rdquo;
葡萄牙有座海滨城市卡伊斯,昔日皇室的恩宠还不足以成就卡斯卡伊斯今日的名气,接下来在此发生的故事为卡斯卡伊斯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一)童话
本世纪最为轰动全球的罗曼史男主角—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世人演绎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情故事。这位未婚的国王对两度离异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为了同她结婚,不惜一切代价,于1936年12月10日毅然放弃了王位。
退位后的爱德华八世得到了温莎公爵的头衔,但由于英国舆论对公爵夫人不公正的待遇与压力,温莎公爵愤然携妻出走,于1938年在法国巴黎定居下来。命运多舛,仅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公爵夫妇历经辗转,终于在1940年来到当时的中立国葡萄牙的宁静之城---卡斯卡伊斯。
尾随他们到此的还有大批英德间谍。原来,纳粹德国认为,温莎公爵一贯支持英德军队建立兄弟情谊。纳粹竟狂妄的相信能迅速征服英国,有必要扶持一个傀儡国王,温莎公爵夫妇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为此,希特勒亲自召集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和盖世太保间谍头目霍尔特舒伦堡,制定了一个在卡斯卡伊斯绑架公爵夫妇的计划,并打算许诺以英国王位和5000万瑞士法郎的条件诱其就范。舒伦堡亲自赶往卡斯卡伊斯安排实施这一计划,他们准备以邀请公爵打猎的方式使温莎夫妇入套。与此,英国军情五处接活了纳粹的电报,丘吉尔首相清楚了纳粹绑架公爵的计划。于是,英德两国的间谍在卡斯卡伊斯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争夺战。英国情报部负责人霍尔特蒙克顿作为丘吉尔的特使也亲抵卡斯卡伊斯,宣布温莎公爵被任命为巴哈马群岛总督间司令,希望公爵夫妇二人尽快赴任。由于英国特工的成功干扰,德国的绑架计划迟迟无法实施。为组织温莎公爵离开卡斯卡伊斯,舒伦堡通过各种途径散步谣言,说英国秘密警察已经在公爵的船上安装了炸弹,要在公爵抵达巴哈马以前把船炸沉。并在公爵别墅周围制造了多起时间,目的在于使公爵感到离开这个平静的小城有多么危险。
纳粹头子希特勒已经迫不及待,命令立即组织劫持。于是,新的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由公爵夫人的一位密友出面邀请公爵夫妇到葡萄牙与西班牙交接处度假并实施绑架。在这关键时刻,英国特工又成功的破译了德国的情报,蒙克顿二赴卡斯卡伊斯,当面告知公爵德国策划的绑架阴谋,并从苏格兰带来多名侦探,陪同公爵夫妇于1940年11月17日登上“艾克思凯利博”号游轮,一直航行至目的地巴哈马群岛。
(二)传奇
提起“007”,人们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那个永远英俊潇洒、智勇双全的英国超级间谍詹姆斯邦德。殊不知,“007”正是在卡斯卡伊斯孕育诞生的。小说的作者是蜚声国际的英国悬念小说大师伊恩弗莱德,1908年伊恩生于英国,1931年作为路透社记者,伊恩到过苏联、法国、葡萄牙等地作间谍案件的报道工作,1933年改行做了银行职员,但枯燥乏味的生活使他厌烦透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他带来了转机。1939年5月,伊恩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情报部中尉,后来因为工作出色直接提拔为海军中校。不久,伊恩自动请缨,成为代号“30AU”特工队的指挥官。这是一个由间谍精英组成的小分队,队员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纳粹占领国的高级官员逃亡及窃取德军重要档案。伊恩指挥的“30AU”特工队执行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卡斯卡伊斯策划阿尔巴尼亚国王从纳粹占领区潜逃。
葡萄牙在二战中保持中立,各主要国家均在其首都里斯本设有使领馆,这一特殊地位使参战国都战利用外交手段安插大批间谍,展开激烈的情报战。在卡斯卡伊斯,云集而至的各国特工侨装成形形色色的人物,相互渗透,在灯红酒绿中隐藏着刀光剑影,当时被人称为“间谍中心”。伊恩莱明在卡斯卡伊斯豪华的“太阳酒店”里发挥他的灵感的想象力,对虚构的间谍活动计划及思咱分析得丝入扣,令队员们大为叹服。策划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的潜逃计划,实施的也一如预料中那般顺利伊恩·弗莱明一方面派人制造国王将逃往瑞士的假象,另一方面又出人意料地将国王夫妇经装成葡萄牙人搭乘一艘意大利游船安全抵达卡斯卡伊斯,辗转到了美国。
二战结束后,伊恩的生活又回归平淡,无所事事,怅然若失。1953年,他故地重游,下榻在卡斯卡伊斯“太阳酒店”,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现,阵亡的战友令他心痛,惊险的胜利使他陶醉,一种创作的冲动难以抑制,他挥笔写下了第一部小说的标题《皇家赌场》。从此,为后人津津乐道的007硬汉--詹姆斯·邦德诞生了。之后,他以每年一部的创作速度相继出版了《生与死》、《永远的钻石》、《业自俄罗斯的爱情》、《霹雳雷球》、《爱我的间谍》、《女王陛下的特工》、《你只活两次》等十几本“007系列小说”,而卡斯卡伊斯也成为“邦德迷”们心中的圣地。
网络里、书本上,许多朋友都研讨过《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说法。笔者作为明史爱好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万历皇帝是何时起不上朝的?据载,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身影。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但并非不关注国家大事,毕竟他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长达48年),沉浸在花天酒地中。每年不仅进行选美,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园。
历朝历代沸沸扬扬的不同见解,归纳古今中外纷纷扰扰的各类评价,对万历皇帝何以不上朝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是三种(报复说、逃避说、吸毒说)。其实,笔者觉得导致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不能单纯归结为某一类,而是诸多因素掺杂其中相互起作用的结果。
其一,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
在神宗看来,皇帝既要亲政,大臣们就应当无为;皇帝既要无为,大臣们就更应当谦逊地表示顺服。可是,皇帝这个万人之上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封建体制乃至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而万历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难以摆脱这种体制的扼杀,徒添其悲剧的色彩。当时,皇帝再也不像人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是受到众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团的许多制约。
一般讲,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制衡,已与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秦朝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结束,文官制度却日益成熟,势力日益稳固,也更趋保守。所以,中央的权力争夺已从皇帝和宰相之间变成皇帝和庞大文官集团之间的纷争。
从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虽仅一人,但他是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文官集团虽人数众多,但单个权力不大,且未必团结一心。只不过,当他们在与皇帝的斗争中为了维护集团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暂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让万历皇帝很是无奈。尤其是他在位期间,透过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两件大事,已经发现君主想做点事情,就会被文官不厌其烦进行阻挠阻挡,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种“君愿不能遂,还要受人摆布”的悲观情绪,逐渐丧失了年少时候对治国的热情、对社稷的关注。于是乎,在与文官不断抗争却常常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干脆选择了“无声的抗议”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其二,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逃避。
黄仁宇在其撰写的《万历十五年》文末中,“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现状,那就是明朝社会此刻已经一塌糊涂,文臣多贪婪,武将多怕死。所谓的“东林七君子”,其实是腐儒误国。试想,身为一介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贵不可言,大权在握,却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连个心腹干将都没有,成为了真正的“寡人”一个,又能奈现状如何?若与天下士子为敌,神宗不仅没那个气概,也没那般能力。唯有“眼不见心不烦”,选择逃避的方式,尚且可过得安生些。
其三,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言官制度的一种抵抗。
明朝可以说是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