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欧陆列强战力比较:德国存在致命短板

考古发现 2023-11-19 13:37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一,德国

  在此引用普京先生的话“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德国的开战太仓促了,在各个方面都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被奥匈帝国拖下水了,或者说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军事团早已等的不耐烦了,他们不打战简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之前被认为战争贩子的威廉二世是否希望开启大战还有待商榷,西方研究的资料说明他当时并不希望开战,我个人觉得1914年的德国远远没有准备好,无论是它的陆军海军还是工农业等各方面,1914年开战即使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不明智的。我们人讲究开战之前先要在庙堂筹算筹算,看看有没有把握。

  我们现在就给1914年的德国筹算一下工业方面各国占世界的比值,英国 14.1%美国 38%,德国 15.7%,法国 6.4%,沙俄 4.7%。英法俄加起来是25.2,德国是15.7,这样一看协约国集团几乎是德国的一倍,虽然此时的德国工业更先进一些,但差距依然不小。 农业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钢铁代替不了土豆。这方面德国差更多了。

  法国是当时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一直出口欧洲,乡村很富裕。事实上1914年法国的农业人口还多过城市人口,这一方面说明法国工业不太发达,但真打起仗来的话,国民受战争波动也比较小(我只要在地里劳动就有吃有穿,不用受食物配给的折磨),我认为这也是法国能坚持四年的原因之一。另一端的沙俄则号称欧洲的粮仓,它缺的不是粮食,是枪炮,工业的落后导致它无法武装它的300万军队,他一直是拿粮食或矿产来换武器的,开战时很多沙俄兵背着法国枪或英国炮开赴战场。英国和德国的农业都比较落后,食物都无法自给,但英国地理位置佳,海运发达,他可能拿着工业品到世界各地换粮食。德国就惨了,出海口少,又封闭,很容易遭封锁,海军又不如英国,粮食一直是个大问题,战争一开始德国就实行食物配给制,但到了1918年柏林市民连土豆皮都吃不上了,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后方的崩溃,反而前线还在坚持,这很能看出一个问题,1918年的德国军火还能勉强供应,但食物已断绝了!

  德国自1870年统一以来实力增强极大,但完全还能发展的更好,它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资料显示当时英国的人均工业指数是112,德国只有85,它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1914年德国是6600万人口,英国只有3400万,但德国占世界的工业份额只比英国强1%多点。

  备注当今的德国在两次大战都战败,领土大大缩小,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今天的国民产值依然是英国或法国的俩倍,人均生产总值依然远超英法,是名副其实的欧盟领袖。

  高傲的日耳曼人对自己的陆海军过度自信了。海军不用说了,日德兰一战后,德国海军被英国人困了4年之久,这也是实力差距所然,在此不多表述。但德国陆军在我看来也过度自信了。史蒂芬计划一经制定就几十年不变,剩下的只是对细节末节的补充,是建立在俄国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动员不起来,集中兵力对法国的致命一击上,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又有没有想过假如不成功咋办?俄国万一能出兵呢,有没有补救的计划呢?没有,日耳曼战士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就是当时德国参谋部的真实想法。没有人去思考国家战略问题,只知道对外一味的强硬。在俾斯麦时代,德国其实制定了高超的国家战略,就是避免与英国冲突,和好俄国,孤立法国。此后老毛奇时代还是比较务实的,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是假设德国与俄法开战的情况下,(当时还没考虑英国),做了实兵推演,就是对俄防御,对法进攻,迅速解决战斗,然后退兵,尽快和谈,参谋部知道持久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这个计划还比较实际的。这是之前史蒂芬计划的雏形。

  二,法国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想到的是浪漫与激情。对于法国人,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浪漫,但在一战中法兰西人民展示了他的激情。法国用它不到对手一半的GDP和约一半的人口,硬是跟它的对手死磕了四年!更令人吃惊的是,直到1917-1918年间,法国的将军们还在强调进攻!莫非一战时的法国是打了鸡血?战死150万人,负伤200万奇事网以上,350万人的伤亡约占国家总人口的1/10!而他的老对手德国420万人的伤亡只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还是在俩线作战的情况下。西方历史学家公认法国是一战中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整整一代人在战斗中送命,西线战场主要是在法国境内打的,15%的国土化为废墟。一战对法国而言实在太过惨烈了,造成了战争恐惧症,二战几乎没抵抗就投降了,或许法国人不想再让一代年轻人送命。值得说的是现在法国还是女多男少。只说数字不够贴切,可以拿的抗战来作对比,二战中伤亡3000余万,占当时总人口4.5万万的7%,其中军人伤亡350万,直到现在还是中华民族的痛,一般用艰苦卓绝,尸山血海,一寸山河一寸血等词形容,但还没达到法国10%的程度。对于一个3000余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能打成这样可谓破釜沉舟了。

  《一战秘史》的作家梅尔在书中写道“在德军进攻巴黎的道路上,等待他们的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与之对抗的军事集团!1914年的法国军队不仅规模与德国相当,战斗力也基本相当。”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基层士兵战斗力德法基本相当,一战中法军的骁勇与坚韧大家都有目共睹,但高级指挥层,法国比德国差很多。面对新式的堑壕战,法国将军们依旧强调进攻,直到1918年依然如此,造成了法军大量的不必要的伤亡。德军则要灵活得多,早在1915年,德军早已察觉在堑壕战中,防守比进攻更有利。并故意引诱法国进攻坚固防线,给法军造成了大量的杀伤。福煦早期曾不顾战场实际情况,一味的强调进攻就曾被法国士兵称为“屠夫'.但梅尔这样写也自有它的道理,1914年环顾各国,英国只有小规模的陆军,经过扩军后陆军才40余万,脾斯曼时代英国本土只有20余万陆军,皮斯曼曾开玩笑假如英国军队进攻德国,我将命令警察厅逮捕他!可见英国陆军规模之小,(但到1918年英国陆军已扩到200万奇事网以上)。俄国军队虽然庞大,但装备太差,素质太低,通信,铁路系统极其落后,已不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奥匈,意大利只是欧洲二流水准,跟德国不是一个等级,纵观全球能跟德国陆军比划俩下的只有法国了。

  三,沙俄

  泥足巨人!这四个字足以评价沙俄。自从工业革命后俄国是越拉越远,已被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十九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已感到力不从心,这之后更是一路下滑,从一战中的表现看,俄国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战争了,面对现代化的德军,即使在数倍于德军的情况下依旧不能取胜。一战中法德军都已依靠铁路来运输,俄国依然依靠十九世纪的马车,即使这也没法保证,一到春天冻土融化,土路变的泥泞不堪,前线几乎补给中断。无线电德法都已非常注意保密了,俄国依旧使用明码发电。士兵高达90%的是文盲,素质极差,都是来自农奴,补给极差,士兵饥寒交迫,死亡率很高,俄国人戏称军营为牲口圈!军官都是贵族出身,花钱买的军衔,大部分只会花天酒地,根本不会打仗,情报工作做得极差,德国间谍能轻易地在圣彼得堡搞到俄军的军事计划,前线军事统帅制定作战计划甚至还依靠占卜,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鲁登道夫一直在东线指挥作战,曾在东线创造过兵力在1:5的情况下,对俄国打过大的歼灭战。俄国战斗力低下不说,战争潜力也弱(沙俄不同于苏联),无奈工业太落后了,打了1年后就有些吃不消了,好在国土大,人力资源丰富,士兵虽能补充,但军火很匮乏,大战一年后,前线已出现2-3名俄军共用一支枪的情况。一战中俄国是逢德必败,还败的很狼狈,每次都被俘虏数十万人,到1917年已被德国俘虏了170万人了?战争进行到第3年就已经顶不住了,1917年国内爆发了大革命!这个不用提,大家都知道。

  四,奥匈帝国

  奥匈在一战之前也算个准强国,侵华八国联军中就有它。维也纳的军火厂出产的步枪和火炮质量还不错,能满足自己军队的装备。但他的政体不稳,比俄国更脆弱,是个拼凑的帝国,其实是奥地利和匈牙利联合体,推选奥地利皇帝出任国家元首,但奥匈各自有自己的议会,税收系统。奥地利是德意志人,匈牙利是斯拉夫人,根本不是一个民族,之间互相防范,很难整合,军队战斗力很低。奥匈在面对俄国的前线就尽量不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都布置在南线对付意大利人。奥地利人布置在北线,对付沙俄。

  奥匈此时是个僵化的君主国,保守落后,国力又不行,开战时勉强拼凑了130万大军,还要分布在三个方面作战,西线对意,南线对付塞尔维亚,造成了北线对俄兵力严重不足,大约只有50万人对俄作战,面对300万俄罗斯军队,基本无力对抗,只能拼命的拉拢德国,德国不得不出兵支持奥匈,这间接造成了德国在1914年运动战和凡尔登战役的失败。

  梅尔的《一战秘史》中对各个战役有详尽的描述,可以看到德国人在每次战役中都要比对手略高一筹,无论是战略战术。德国人不只是能战斗,更注意战法的创新,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在一战中都能看到雏形,并且全部是德军创造出来的。鲁登道夫在东线曾用过口袋战术,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甚至打过闪电战!西线德国曾打过积极防御战,像极了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法,每天只撤退数公里,退入既设阵地,给敌人以极大杀伤。并改进了进攻战法,采用三三制原则,而对面的法军还是玩一窝蜂的冲锋。在凡尔登战役准备中,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数十万大军集结,而没让对手发现.

  匈奴人是什么人种?匈奴人讲什么语言?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的古籍中。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

  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据《史记》记载,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谬传,这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且匈奴与华夏语言不通。司马迁与匈奴是代的人,他应该非常了解匈奴人的长相,但《史记》通篇都没有记载,对他们而言最熟视无睹的东西,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却成了千古之谜。但《史记》并不是从不记载人的长相,《史记》曾经记载,自康居以西,人皆高鼻深目,那末,自康居以东哪?

  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是不会把高鼻深目的西方人当作夏之苗裔的。

  其实,没有记载很可能就是最好的记载。

  五胡乱华时的匈奴,距离汉朝时的匈奴,已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在迁移的过程中,很可能与周围的民族高度混血,这却时候考察匈奴人的族属和长相已经毫无价值。

  ,根据罗马有关史料的记载,匈人(Huns)身材矮壮,圆头,平鼻,小眼睛,胡须较少,骑着矮小的马,根据这些特征,匈奴当属蒙古人种无疑。

  语言是蒙古语。

  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系北亚游牧民族。他们是一些骠悍的、好挑衅的、有血性的民族。西方人类学家把亚洲人的代表定位于蒙古人,属于蒙古人种。

  马长寿先生所著《北狄与匈奴》指出“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

  “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

  总的来看,它的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或突厥语。

  如果我们了解一些西方的历史,他们所说的那种蒙古人无论在是前文明时期,还是有记载的历史时期,都曾大规模地向西方迁移,或干脆就是侵略和扫荡。北亚人善于远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他们已经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西欧的拉普人和北极的埃斯基摩人,以及芬-乌戈尔语族,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欧亚之 际的土尔其,俄罗斯人的蒙古脸型和文化特质,都是他们活动的结果。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北亚草原民族对西方的军事入侵有过四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的西迁;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标志着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历史的滥觞;第四次则是蒙古人的远征。在这里面,第一次和第四次都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最令欧洲人记忆犹新的梦魇是蒙古人对世界的征伐。我们人对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征战并不陌生。成吉思汗的雄心壮志导致了在历史编年表上插入了一个元代, 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我们人对于匈奴人并不陌生,他们是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历史上也称为胡人。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在殷商时期他 们曾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古人认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是被 殷人驱赶到北方的夏人的后裔。据《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 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则称犬戎与夏族同祖,皆出于黄帝。从春秋开始, 直到东汉、乃至五胡十六国的时期,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 (BC48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大约五千户,分裂出来归附了汉朝,他们被称为南 匈奴。留下的大部匈奴人,也就是北匈奴,在东汉帝国的打击下,于AC89年败走西 方。这些西迁的匈奴人为了维持他们的民族的完整,在里海一带的大草原上奋斗了 二百多年,以求寻找新的家园。在四世纪下半叶时(公元360年),他们的势力 骤然爆发了。在一个叫做巴兰姆巴尔Balambir)的王的领导下,匈奴人进入了阿兰 人的领土,这是一个位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强大的王国,属于突厥系游牧民族。 匈奴人在顿河沿岸大败阿兰人的联军,杀死了阿兰国王,并通过条约束缚和武力威 胁把阿兰军队纳为自己的同盟。匈奴人紧接着开始继续向西,他们的下一个征伐对 象是东哥特人。从这时开始,这个民族的最辉煌的一幕就拉开了。

奇事网以上就是一战前欧陆列强战力比较德国存在致命短板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