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怎样容忍丈夫拥有30多情妇

考古发现 2023-11-19 13:37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1939年,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在英国达特茅斯邂逅18岁的希腊王子菲利普。此后八年,两人“鸿雁传情”,终在1947年11月20日喜结连理。据女王夫妇的密友透露,尽管这两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女王现在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丈夫,尤其是当他做出一些有违身份的事情时,例如亲自驾驶马车,她总是担心丈夫会跌落马车伤到自己。如果女王现在失去亲王,将对她是沉重的打击,他对女王的生命至关重要。”

  夫妻俩依然“同床共枕”,无论是在白金汉宫还是女王最爱的温莎城堡。“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同寝的习惯,除非其中一人第二天需要早起,另一人不想打扰对方。”一名前王宫侍女称。一名王室助理传出一个“秘密”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多年来和谐相处的秘密是二人达成的一项“契约”。在公众场合,女王是高高在上的国家元首,而在家里则以丈夫菲利普为尊。据称,菲利普亲王一次曾驾车带着女王和一名助手回家。由于心情不好,菲利普飙起了车。女王有点担心,要求丈夫减速。菲利普粗暴地丢下一句“如果你再啰嗦就下车,自己走回去。”事后她回忆说“既然他这么说了,肯定也会这么做的。”

  在白金汉宫里,女王时常亲自为丈夫准备早餐,菲利普在享用妻子心意之余还曾抱怨“英国女人不会做饭”。媒体报道称,在属于他们的厨房里,没有尊卑之分,只有浓情蜜意。当年意气风发的菲利普亲王近些年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还曾接受过心脏搭桥手术。心疼丈夫的女王为此特意取消了很多外事活动,专心陪伴在丈夫的身边,每天在夕阳下散步闲谈,聚首饮茶,享受独处的快乐。

  常为生活琐事争吵

  两人在公众面前恩爱有加,但私下里如同所有的夫妻一样,他们会在生活中经历磕磕绊绊。脾气来了,菲利普也会怒斥妻子是个“笨蛋”、“脾气坏得像头猪”。“他们一直存在很大差异,菲利普亲王鲁莽、急躁、尖刻,而女王谨言慎行、宽容大度。他们喜好也不同,两人却一直相互依赖,风雨同舟。”一名前王宫侍女回忆称,“当大门关上时,他们就是一对普通的夫妻,与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两人争吵常常因孩子教育、饮食起居甚至蛋糕应该怎么切等生活琐事引起。

  有一次,菲利普亲王愤怒地返回卧室并用力甩上了门。女王本打算敲门主动示好。“谁?”菲利普问。“英国女王!”但菲利普并未理会,女王敲响了门。“是谁?”“伊丽莎白二世。”菲利普依旧没有开门。“我是你的妻子,能开开门吗?”菲利普此时才心软。上世纪80年代,英国流行着一句玩笑“英国有两个最伟大的男人,一个躲在唐宁街10号,一个躲在白金汉宫。”前者指的的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丈夫丹尼斯,后者则是菲利普亲王,这两个男人一生都生活在自己“强势妻子的阴影里”。对于菲利普偶尔表现出来的暴躁和抱怨情绪,有王室成员称“女王夫妇一直很向往自由的生活,而身份决定了他们注定不平凡。但菲利普亲王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将女王视作普通人的人。他也是唯一能够这么看待女王的人,女王对此颇为珍惜。”

  亲王风流女王忍让

  真正让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感到受伤的是菲利普亲王完全继承了其父的劣习,风流成性,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私生子,甚至有媒体公开列出其情人名单,包括30多名女演员和贵妇,并戏称她们为“菲利普公爵俱乐部成员”。据一名亲近女王的人透露,女王对于菲利普的绯闻并未太当回事,“只是当做一些笑话”。但也有人指出,这些绯闻一度让女王感到失落,并不是因为女王担心菲利普到底有没有出轨,而是因为这些流言蜚语总是伴随在菲利普出席的各种场合,有损丈夫和王室声誉。

  “他们一直相互依赖,经过那么多风雨波折,你以为女王是如何能将婚姻生活处理的如此之好?我相信她已经接受了这些绯闻,因为她理解一些男人总有某种特殊需求,且那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爱自己的妻子了。”女王密友、埃里克勋爵的遗孀普露·佩恩回忆称。但2002年2月至3月,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和母亲相继去世。女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和无助,罕有地向菲利普亲王发出“通牒”,要求他多花时间陪伴自己,少跟“红颜知己”金发美人彭妮·罗姆塞女勋爵来往。

  菲利普亲王曾每周与这位情人见面两次,不仅高调地与之结伴在全国各地参加骑马车活动,还曾在舞会上亲昵地跳起贴面舞,有人还目击菲利普骑自行车载着她“玩浪漫”。甚至在玛格丽特去世时,菲利普还在跟彭妮度假,直到第二天才返回白金汉宫。据《菲利普和伊丽莎白婚姻的肖像》一书披露,菲利普在私下谈话中曾亲口向该书的作者布兰德雷斯承认“从1947年结婚开始,伊丽莎白就在我的身边安排了侦探,日夜监视我的行踪。”一名高级侍臣解释说,20多年来,女王为了尊严,无奈接受了菲利普的一时风流。

奇事网以上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怎样容忍丈夫拥有30多情妇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