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3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生活在战争动荡的年代,这也是一个诗人最具激情的年代。戴望舒看着故土山河被日寇的铁蹄凌虐,内心激愤不已,他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用笔来讨伐日寇的侵略行为,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下面来看看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虚实结合着手,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被日寇侵略过的沦陷区无比黑暗的现实状况,能够看出戴望舒对于国家时局和祖国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需写“希望”,在沦陷区相反的地方,就是解放区,那里的春光明媚,充满希望,是“永恒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戴望舒出狱不久,1939年戴望舒带着全家逃到香港,香港并非一片乐土,这里的日本侵略者活动依然猖獗,1941年,香港投降,这意味着香港也成了沦陷区,而由于戴望舒是一个爱国诗人,曾经在报纸杂志上大肆描绘反日诗词被捕,不过通过《我用残损的手掌》可以看出,戴望舒宁可玉石俱损也不愿做亡国奴。

《我用残损的手掌》文章讲的是完整和残缺都有美的存在,即使是一片树叶一个山丘,都有一个对称和谐的外形,人体结构也是一样,所以才会美,风吹坏了树叶,洪水侵蚀了建筑,一旦遭到外力侵害,美好的事物就会荡然无存,正由于这种残缺存在,才会让人们无限的追求“完美”。因为残缺,会让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会让人们感到“质感”的分量。

这就是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与情感的寄托。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照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

戴望舒到底是怎么死的

1950年戴望舒因为治疗哮喘病增大药剂,死于北京。戴望舒死的时候才四十五岁,社会的动荡和感情的波折让这个诗人的一生都在风雨飘摇。他是一个爱国主义战士,戴望舒被日本人抓住之后,日本人为了能够从他口里得到有用信息,对他是严刑拷打,让他患上很严重的哮喘病,那么戴望舒是怎么死的呢?是否是由于哮喘病发作呢?

戴望舒照

1949年初,战争到了时期,戴望舒人在香港,总是听到人民解放军即将胜利的消息。由于他曾经蒙受了侵日的不白之冤,他决定回到北方,洗清自己的嫌疑。当时好友卞之琳也由英国返回国内,在香港下机,戴望舒知道之后,约他一起回北京,当时香港的朋友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戴望舒说“我思念故土的心一刻都没法停留,我要回到北方,死的时候也能光荣一点。”于是友人不再相劝,戴望舒拖着病体和卞之琳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没多久的戴望舒便死了,那么戴望舒是怎么死的呢?

回到北京之后戴望舒,因为他诗人的名气和才华,他被安排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主要干的也是戴望舒对口的法文翻译。能够获得这个工作,戴望舒很是欣慰,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生活和写作方式。生活出现转机,身体却每况愈下。北方寒冷的天气让他的哮喘越发严重,上个楼梯都要不断地喘气。他的医生建议他做手术,他也听从了,并未见好转。由于手中忙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工作,他提前出院,自己给自己注射麻黄素。为了能够早日好转,他加大了剂量,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因药物中毒离开人世。

奇事网以上就是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