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勾践是什么关系】范蠡的老师是谁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3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范蠡的老师

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

计然画像

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弟子,曾越王困于会稽山之时,范蠡请来计然,计然见越王则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这也为范蠡日后功成身退奠定下基础。

范蠡此后便虚心向计然求教,计然以七策授予使范蠡辅佐越国灭吴,其中只用了五策便达到目的。

这七策不仅适用于政治,也是我国最早的商业理论,同样对商业发展有很好的发展理论。于是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的利用七策在这数十年中三致千金,成为闻名天下的巨贾商人,加上自己超群的经营能力,将生意越做越大,使其子孙继承家业,甚是受人敬仰。

且说范蠡之师计然,品性刚直,好游山水,虽外表平庸,却是一个饱腹学识之人,正如大智若愚,好观察自然,擅长捕捉事物规律。范蠡见计然常不自荐,无所不知却不为人知,深感敬佩,遂虚心求教,对其甚是尊敬。

勾践范蠡

范蠡本为楚国人,从小家贫,却喜好读书,有一身好学识和伟大的抱负,却苦于投靠无门便投奔越国勾践手下。勾践为越王,与吴国征战,广纳贤士,但为人狂傲,范蠡认为其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

李光洁饰演的范蠡剧照

勾践会有会稽之辱,一是因为其傲慢轻敌,二是不采纳范蠡等人的建议,方有丧国之辱。后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吴王夫差看中范蠡的才能还曾劝说他投靠吴国,但范蠡并不为之动摇。且说勾践被俘,越国各方面均落得残暴不堪,遂范蠡提出要发展农业,鼓励农耕,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稳定民心,而这一切又要做的很谨慎不能被吴王发觉。于是范蠡在建城的时候以一大一小迷惑吴王,还进献各种夫差喜欢的东西讨他欢心,以此转移注意力,还献上美人西施消磨他的斗志。

于是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宠成为一方霸王。此时大家都在庆祝复国之乐,但唯独越王勾践脸色沉重,范蠡深知勾践刚愎自用的品性,对勾践来说,大臣功高盖主,范蠡等人迟早会被处死。遂向勾践辞官,勾践假意分国挽留,还以其家人相挟,范蠡连夜带着家人逃离越国,还留信给还有文种,望其早日逃脱,但文种未听,最终被勾践处死。

范蠡图片

范蠡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猎,是一个难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时辞官,在重农轻商时弃官从商,凭借自己非凡能力和艰苦奋斗闻名天下。

范蠡雕像

范蠡为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关于范蠡迁徙的原因均是为了保身,且两次均改了名字,且说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义。

范蠡从越国迁到齐国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鸱夷子皮,这其中含有深意,则是范蠡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当初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处死还将其尸体装入鸱夷抛入湖中。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国时,范蠡列了六条夫差的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杀死忠臣伍子胥,可见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齐国的范蠡发家致富后,还不停的打听伍子胥的儿子,因为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后来找到了他,范蠡不仅给他钱财还教他如何赚钱,遂伍子胥的儿子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范蠡取这个名字是为怀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迁徙到了定陶,改名为陶朱,人称“陶朱公”,这可能与范蠡想远离朝政之事相关,他一开始远离越国是因为“敌国亡,谋臣亡”的远见。后来从齐国到定陶是为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险,遂以“逃诛”之意取名。

奇事网以上就是【范蠡与勾践是什么关系】范蠡的老师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