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主要分为哪三个派系?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手下兵多将广,为何越战越被动,直至被赶到一个小岛上呢?这个问题很大,答案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民心所向等很多方面,但如果仅仅从军事这个方面来看,蒋介石手下将领的派系林立,绝对是原因之一。不说那些数不清的杂牌军将领了,单说老蒋的嫡系将领,也不是铁板一块。
蒋介石手下的嫡系将领,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黄埔系,二是保定系,三是留日系。
黄埔系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大派系,相当于武林中的少林、武当。大家知道,蒋校长起家,靠的就是黄埔军校的这些学生。由于师生之谊,蒋介石对出自黄埔的将领最为信任,而他的这些“天子门生”,也感念校长的提携之恩,对他也是非常忠诚。
像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等大家熟悉的国军将领,皆是出自黄埔军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也真为老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可惜大势已去,非将军之过也。
经常看战争片的朋友都知道,对于蒋介石,黄埔系将领有一个专属的称呼校长。这一声“校长”,可谓意味深长,公私皆含。
在黄埔军校之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最牛的军校。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国军将领也很多。比如,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人称“小委员长”的陈诚,比如,出自桂系的“小诸葛”白崇禧,比如抗战时被称为“战神”的薛岳,还有平津战役的“大功臣”傅作义,等等。
“保定系”虽然不如黄埔系人丁兴旺,可是,“保定系”的大佬们资格老,本事大,完全把“黄埔系”当小兄弟看待。所以,在国军内部,“保定系”是一支几乎可以与“黄埔系”平分秋色的力量。
“留日系”是第三支力量。所谓留日系,指的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将领。据说,蒋介石自称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这样一来,留日系就是老蒋的师兄弟了。
何应钦、汤恩伯、阎锡山三人,是留日系的代表。,国民党元老、老蒋的结拜兄弟张群,也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要这些国家与秦国联合攻击别国,叫“连横”。
六国中,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以便使秦国渔翁得利。
相国张仪了解秦惠文王的心思,对他说“大王请放心,我有把握叫齐、楚两国反目成仇。”
秦惠文王便派张仪到楚国去实施离间计划。张仪先用重金买通了楚怀王身边的宠臣靳尚,然后才去拜见楚怀王。
张仪对楚怀王说“现在天下虽然一分为七,但能够称为大国的,也只有楚国、齐国和秦国。秦王派我来贵国,就是为了我们两国之间修好。大王如果肯与齐国断绝往来,我国愿意把商于地方总共方圆六百里土地送给您,让我们两国世代结为友好邻邦。”
这商于之地原来是楚国的领土,被秦国夺去了几十年,听说现在能够收复,楚怀王很高兴,便答应了张仪的条件。
大臣们纷纷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大夫屈原皱着眉头说“我看这未必是好事,不要高兴得太早。”
楚怀王板着脸问他“我们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地,为什么不是好事呢?”
屈原回答“现在秦国这样看重楚国,是因为我国与齐国结成了联盟。如果我国与齐国断交,有事就孤立无援,秦国还会把我国放在眼里吗?”
楚怀王说“不要管这么多,我们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来再说。”
屈原担忧地说“只怕这六百里地也只是张仪的一个诱饵,不一定能够到手。大王不妨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于,等到手后再与齐国断交也不迟。”
有人叫陈轸的大臣也站出来说“张仪是出了名的出尔反尔的小人,大王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诡计啊!”
靳尚收了张仪那么多贿赂,就帮秦国说了许多好话,竭力怂恿楚怀王按张仪的条件去做,坚决与齐国断交。
楚怀王听惯了奉承拍马的话,认为靳尚的话很有道理,武断地说“张仪是秦国的相国,怎么会说话不算数呢?我们要得到那六百里土地,要马上与齐国断交!”
于是,楚怀王一面与齐国断交,一面派逢侯丑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於。
到了秦国后,逢侯丑向张仪催讨六百里土地,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半真半假地说“你不要搞错,谁肯把六百里土地送人?我是把秦王赏我的六里地送给楚王,这是我自己的封地。”
逢侯丑强忍着怒气,郑重其事地对张仪说“我奉楚王之命来贵国接受商于之地六百里,而不是相国所说的六里!”
张仪把眼珠一翻,冷冷地说道“大概是楚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都是祖先恩德传下来的,怎么可能送人呢?”
逢侯丑发觉大事不妙,连夜动身往回赶。
楚怀王听了逢侯丑的报告,气得差点吐血,大骂张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接着,他又气急败坏地下令发兵十万攻打秦国,要用武力夺回商于六百里土地。
陈轸连忙劝阻道“现在我国已经和齐国断交,如今孤军去攻打秦国,不一定能够取胜,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楚怀王刚愎(bì)自用,哪里听得进,结果楚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不仅没有夺回商于,还失去了汉中六百里土地。楚国大伤元气,楚怀王只得忍气吞声向秦国求和。
此后,张仪又先后到齐、赵、燕等国,说服这些诸侯“连横”亲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