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帝朱元璋首创廷杖:官员被当众打板子成荣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3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廷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不人道、严酷的刑罚之一,主要用来对付不听话的官员。大庭广众之下,让校尉用棍子打屁股,这不仅是对肉体的伤害,也是对人格的侮辱。

  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因为触怒圣颜而被廷杖的多是耿直之士,往往获得舆论的同情,有辱斯文的廷杖便演变成一种荣誉性标志。黄仁宇评价道“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正德朝的王阳明说得很明白“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归一。”

  廷杖通常由司礼监太监监督,行刑人和监督太监心有默契,看监督者站立姿势决定下手的轻重。若监督太监靴尖朝外成八字型,就下手较轻,高高扬起,轻轻地拍一拍;若朝内成八字型,则下手较重,往死里打。

  这番首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往死里打。掌管礼仪大事的礼部尚书马自强(字体健,陕西同州人)、翰林院的长官王锡爵(字元驭,苏州太仓人)两大重量级人物前来求情都没有用,连张居正儿子张嗣修的同年好友沈懋学(字君典,宁国府宣城人)拜托嗣修向父亲求情,也被拒绝。这沈懋学和张家的关系不一般,张嗣修中进士前,张居正物色天下的才子陪自己儿子读书,相互促进。沈欣然答应,后来中了状元,另一位大才子、《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字若士,江西临川人)拒绝了,直到张居正死后才考取进士。

  吴、赵两人被打六十棍后,发回原籍为民。打完后,吴中行口鼻流血,奄奄一息。中书舍人秦柱(字汝立,常州府无锡人)很仗义,带着医官赶来治理才救了一命。这要担很大的风险,亲朋好友前来探视受伤的吴中行,看管的士兵都要询问记录,朝廷要了解哪些人在同情他。赵用贤是个大胖子,廷杖时,一片片手掌大的肉脱落,他老婆干脆将脱落的肉腌制起来收藏,留给子孙做传家宝。现在想来这种方式真有些恐怖。

  艾穆、沈思孝骂张居正更厉害,他俩的刑罚更重。两人被杖八十,三天后才苏醒,然后被发配到边疆充军。

  被杖的四人一下子成为天下士大夫仰慕的楷模,当时皇帝经筵的讲官许国(字维桢,徽州歙县人)送给吴中行一只玉杯,上刻诗曰“斑斑者何?卞生泪。英英者何?兰生气。追之琢之,永成器。”送给赵用贤犀角杯一只,上刻诗曰“文羊一角,其理沉黝。不惜剖心,宁辞碎首。黄流在中,为君子寿。”对二人做出高度的评价和美好的祝福。可世事难料,张居正死后,吴、赵二人重新回朝廷做官,许国已做到内阁中仅次于首辅的二把手,和吴、赵成为政治上的对手,许国谴责二人,“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真乃此一时,彼一时也。

  今天看来,张居正这种危机处理方式霸道残酷,但在当时他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么?不像一个民主社会里,可以到议会替自己辩护,又没有一个中立的仲裁机构。当时只可能一方不惜自己的生命博取舆论,另一方利用国家权利进行惩罚。上疏弹劾张居正不丁忧,既不是个纯粹的道德问题,也不是个纯粹的法理问题,而是各种因素搅和在一起的政治问题,对万历帝和张居正而言,不快刀斩乱麻将搅得没完没了。

  翻看胡惟庸的历史档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人只有后半生,没有前半生。

  公开的历史资料很少讲到他的身世,连生日都无记录。所以胡惟庸的年龄始终是谜。这说明什么呢?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发迹后、才被历史留意的。

  那么这个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样从被历史遗忘角落走上历史前台呢?

  史书没有此人的出生年月,但却都清清楚楚地注明了此人的籍贯,他的老家——濠州定远县。濠州,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凤阳一带,定远县也归其管辖。可见,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但却有着显赫的籍贯,他的老家比较有名。用过去的话来说,濠州属于龙兴之地,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很多义军教派都云集在这里,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教红巾军。正是这支军队,后来从濠州打遍全国,成了大气候。

  所以,可以说胡惟庸出生在革命根据地,这个老家注定要给他带来不平凡的经历,纵观其后半生的经历,他的好运和厄运果然都与这个籍贯有关。关于这一点,稍后的故事会展开。这里,我们还是先从胡惟庸早年身份说起。

  那么胡惟庸早年是干什么的呢?一些野史和笔记小说偶然提上一笔胡惟庸早年身份,主要是两种说法,一说是个私塾先生,乡村民办教师,教书匠,二说此人是个元朝小吏,大概也就相当于宋江之流的“押司”文书。不管是哪种角色,可以说他在旧朝混得并不好,于是天下大乱,本乡本土出现朱元璋这支起义军后,胡惟庸也反了,投靠了朱元璋这支反元武装。

  我们今天看胡惟庸举动,应该说,他也是个有想法有点胆量的文化人,参加反政府武装可是杀头之罪,你知道哪朵云彩下有雨?朱元璋这支队伍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了,谁也活不了。可见,胡惟庸也有搏一搏心理,不想一辈子混下去,参加起义军,就是希望在乱世一搏,改变自身命运。

  ,虽然胡惟庸有点文化有点墨水,但在朱元璋手下,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多青睐。史料显示,元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胡惟庸投靠朱元璋这支部队,得到了什么职务呢?元帅府奏差。给领导跑跑腿取点文件报纸什么的,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绝对属于小角色。

  那么,早期胡惟庸为何没在朱元璋阵营显山露水?

  因为此时朱元璋正处打天下阶段,他最稀罕的是两类人才:一是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像刘伯温朱升那样的,能够提出高瞻远瞩、“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伟大战略;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武士,像徐达常遇春那样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这两种人才,胡惟庸均不在其列。胡惟庸不懂军事,不会打仗,朱元璋这支起义军打了很多著名战役,没听说有一场是胡惟庸参与指挥的,甚至连参与都都没有。所以,这样胡惟庸是很难在早期朱元璋阵营冒出头来。

  ,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凡是称得上是奇葩人物的,一般运气都不错。胡惟庸也是这样的人。本以为这辈子没当大官命的胡惟庸,在投靠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年头,突然时来运转。迅速从基层上调中央,不断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胡惟庸会突然发迹?

  很多历史小说将胡惟庸的发迹归结到,他的人脉发生了质变。此间,胡惟庸结识到了一个大人物——朱元璋的大秘李善长。这个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时就跟过来,做朱元璋的掌书记,是朱元璋的第一笔杆子,他与朱元璋胡惟庸三人同为濠州人,不过他与胡惟庸还近一层,不仅同州而且同乡,都是定远县人,纯老乡。在胡惟庸的巴结下,据说主要是送了黄金二百两,也有说是送了三百两黄金,是下了本,砸到老乡跟前,李善长一看,这人不错,会来事,于是就认下了这个老乡,成为胡惟庸的伯乐。这个原因纵然不差,但我认为却不是最重要原因。

奇事网以上就是洪武帝朱元璋首创廷杖官员被当众打板子成荣耀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