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有第一、二、四方面军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
大家知道,在改编成抗战时的八路军之前,工农红军一共有三大主力军,分别是第一、二、四方面军。那么,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呢?是故意空过去的吗?并不是。
事实上,在红军初创时,除了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即后来的第一方面军)外,还有散落在各地的游击队。由于通讯的不发达,造成了信息的闭塞,就难以形成统一的编制。直到后来,随着对各地游击队的全面了解后,中央决定统一编制,组建成四个兵团,分别是第一、二、三、四兵团。然后,再在这四个兵团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组建成四个方面军。
注意,此时是有第三兵团的,按照计划,第三兵团应该扩建展成为第三方面军。可是后来为什么没有扩建成呢?
因为在打算成立方面军的时候,正赶上红军攻打长沙。为了统一指挥,利于作战,第三兵团的总指挥——后来的彭德怀元帅,就发扬风格,主动要求把第三兵团编入了由第一兵团扩建成的第一方面军中。原来的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和政委毛主席,继续担任第一方面军的总司令和总政委,而原来的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则,担任了第一方面军的副总司令。
就这样,第三方面军便空缺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彭总不顾个人私利,一切从大局出发的品格。
后来,第二、第四方面也相继成立。其中,第二方面军由贺龙担任总指挥,周逸群担任政委(后由任弼时担任);第四方面军则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政委。
再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三大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
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红军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我们俗称的八路军。后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因为大家熟悉了八路军的称呼,所以,仍然称之为八路军。
八路军由朱德担任总指挥(后改称总司令),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后改称副总司令),下辖三个师。其中,第115师主要由第一方面军改编而成,由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120师主要由第二方面军改编而成,由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129师主要由第四方面军改编而成,由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
这三个师,就是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四大野战军的前身了。
说到晚清的历史,不能不说到慈禧太后;而说到慈禧太后,又不能不说到荣禄。荣禄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追随慈禧太后,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慈禧太后的一条忠实走狗,也是晚清一只凶狠的鹰。
辛酉政变中为慈禧立下汗马功劳
荣禄生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字仲华,姓瓜尔佳氏,满族正白旗人,与慈禧太后有姻亲关系,可以说是“根正苗红”了。不少小说虚构说荣禄幼年时曾与慈禧订过亲,后来因为慈禧入宫才取消了这门亲事,这纯粹是胡编乱造,没有一点史实根据。虽然荣禄在岁数上仅比慈禧小一岁,但从辈分上讲,荣禄是慈禧的内侄,两个人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慈禧为什么宠信荣禄,这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两人是内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政治上绝对可靠;二是因为荣禄本人奸险过人,善于谋权,为维护慈禧的统治屡立功劳,一生死心塌地为慈禧效劳。有了这两点,荣禄受到慈禧的宠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荣禄一开始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真正受到慈禧的信任是在辛酉政变前后。咸丰十年(公元1862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到热河,荣禄作为侍从跟随护驾,才有了接近慈禧的机会。荣禄当时担任神机营翼长(神机营是由醇亲王奕建立的,是使用火器的皇家禁卫军队),他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总是小心翼翼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慈禧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觉得这位内侄虽然年纪不大,但敬业守职,忠实可靠,心中就有了几分好感。
第二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一命呜呼,年仅5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咸丰在临死前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幼主,而慈禧要以母亲的身份垂帘听政,两大集团的斗争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荣禄始终站在慈禧一边,为慈禧的命运而担忧。他不时向慈禧打小报告,建议慈禧先下手为强,干掉八大臣,以绝后患。慈禧采纳了荣禄的意见,立即召身在北京的奕来热河商量对策。奕来到热河后,却受到肃顺等人的阻拦,别说见慈禧,就连宫门都不让他踏进半步。聪明的荣禄想了个办法,让奕男扮女装,才混进宫里见了慈禧,为辛酉政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一件小事足以反映荣禄对慈禧的忠诚。就是慈禧在返回北京的途中,荣禄指挥卫队保护两宫太后的安全,自己更是悉心照顾两宫太后,跑前跑后,早晚不离左右,凡是外面送来的食物用具等,他都要亲自检查,直到万无一失才送到两宫太后手中。正是由于荣禄的忠诚,才使两宫太后安全回到了北京。
荣禄护送两宫太后回到北京以后,亲自参加了辛酉政变,为慈禧夺回了大权。他还出面活动,鼓动大小官吏支持慈禧垂帘听政。可以说,慈禧太后能取得辛酉政变的胜利,坐稳清廷江山,荣禄是立了汗马功劳的。
全力支持慈禧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同治帝载淳病死。他虽然没有留下子嗣,却留下了身怀有孕的孝哲皇后。慈禧看见儿子死了,并不十分伤心,倒是非常着急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因为只要孝哲皇后生下的是一个男孩,那自己的太后地位就保不住了,一切权力就得让给孝哲皇后。慈禧在政治斗争中不是盏省油的灯,她决定迅速立一个与同治辈分相同的载字辈侄子来继承帝位,这样她就可以照样做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主意拿定,她立即召见了奕、荣禄等心腹,命令诸王大臣议定立嗣之事。奕说“现在皇后有孕,倘生下的是个皇子,自应立嗣,若生的是女,再议不迟。”慈禧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岂能等到皇子诞生?”奕又说“按承袭次序,可立溥伦为嗣。”慈禧最忌的就是立溥字辈的人,便说“溥伦族系太远,不应嗣立。”她害怕大臣们另议别人,不等他们开口,就赤裸裸地说“据我的意思,醇王奕譞之子载湉最为合适,此事就这样定了,不必再议。”这位载湉就是后来的光绪帝。他不仅是同治的兄弟辈,而且是慈禧的姨侄,其母便是慈禧的亲妹妹。再加上他年仅4岁,根本不能亲政,慈禧又可以重演垂帘听政的把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