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禹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难道忙得没时间
我们提起大禹治水,常常为他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大禹为了根治水患,解除百姓痛苦,治水13年,终于洪水平息,东渐于海,老百姓安居乐业,“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功不可没。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的就是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天下苍生?他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吗?
《史记》中,司马迁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看来,大禹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为什么连家都不敢回呢?这里面有蹊跷。我们先来看看禹父鲧是怎么死的。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诛,鲧一没有渎职,二没有贪污治水资金,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舜为什么要杀他呢?
治水没有成功不是理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科学技术那样低下,又没有前人的治水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败是正常的。要鼓励探索,要允许失败,以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说穿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杀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必然结果。
据《史记》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是帝颛顼的儿子,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可见鲧根正苗红,又是帝王之后。当时的尧对鲧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尧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更表现出尧对鲧的看重。这样,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给鲧的治水制造障碍,还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
因为治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从失败中经验。由于舜的谗言,尧和天下之人对鲧的治水能力还是产生了动摇。后来,舜一步一步骗取尧的信任,夺取了政权,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杀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结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说杀得对。
杀了鲧之后,舜还要斩草除根,要杀大禹。,苦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还让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还是不成,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了。禹是一个聪明人,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必须治水成功,必须接受父亲的教训,必须赢得天下的信赖,使得舜不敢轻易下手才行——或许,这便是大禹十三年来,三过大门却不敢进去的原因。
大禹把杀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流露。还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说自己对舜是如何地服从爱戴,舜是如何地英明伟大等等。为了讨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说,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赢得舜对他的信任,缓解舜对他的戒心,走路的时候紧紧跟随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气都不敢出,千方百计让舜高兴。其行为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林副统帅。
,大禹还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为当年父亲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知道宣传自己,以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说什么,大家都相信,没有很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传自己,他不仅对舜宣传自己怎样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还经常地对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皋陶同志宣传自己的事迹,他说“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处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当时结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为舜的治水大业离开了家里,后来孩子启出生我都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为大家,生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
他的话,使得负责宣传的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之。”就是说,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学习,以大禹为榜样,爱岗敬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谁不学习,就收拾谁。大禹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样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了,威信大增。
,这13年,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孤身一人,一心治水?这话你敢信?禹虽然13年没有回家,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谁敢保证他没有二奶,没有小秘,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大吃大喝,没有找小姐,没有洗桑拿,像一个苦行僧一样?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舜当时就不会对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维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绝其也,予不能顺是。”这段话是《史记》中司马迁记下来的,那意思就是说,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不要只喜好怠惰游乐,戏谑胡为,你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恶,在没有水的地方,你还坐在船上,强迫民工为你推舟游乐,你还和众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纵淫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决不会听之任之。舜所说的,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渐丰,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舜也就无可奈何了。终于,大禹见时机成熟,便夺取了王位,放逐帝舜,舜惨死在南方苍梧。这可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最权威的辞书《辞海》,上面就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