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建成89天为何要炸毁?是如何重建的?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4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登上杭州六和塔后极目眺望,会看到一座雄伟的现代化两层铁路、公路大桥飞架在钱塘江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钱塘江大桥,它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这座大桥在建成89天时,由茅以升先生协助炸毁过。

人能造现代化桥梁吗

钱塘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公路,车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米“苍龙”。桥身联接北岸青山巨塔和南岸广袤平原,江、山、水、塔、桥……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图画。钱塘江大桥的建成,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茅以升儿时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学。10岁那年的端午节,秦淮河赛龙舟,观看的人群挤塌了文德桥,溺死多人。当时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闻之,心中萌生出立志建桥之愿。

1911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是年秋,辛亥革命席卷华夏,不少同学投笔从戎的壮举,使得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亲临唐山路矿学堂,在讲演中谆谆告诫同学们,革命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需要一支武装大军,而是需要武装和建设两支大军。从此,茅以升暗下决心,当一个的桥梁专家!大学4年,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一年攻下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接着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又在梅隆工学院上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12月,茅以升回到祖国。

在黑暗的旧,有几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人自己建造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难道人真的不能自己造现代化的桥梁吗?茅以升在蓄势待发中,机遇终于等来了。在茅以升回国13年后,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应邀南下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铁、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

造钱塘江大桥的工程师出生了吗

早年,杭州人若说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就会说除非钱塘江上架起一座大桥。为何会有此说法呢?

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提及高达5至7米的钱塘江大潮,更令人生畏,这是其一;,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钱塘江无底,它不会是无底的,,江底石层上有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在上面打桩,十分困难。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却矢志不渝一定要造出由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建桥并非一帆风顺,茅以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桩。要把长长的木桩打进厚达40多米的泥沙层,站在江底岩石上才算成功。他设计了一艘打桩船,不幸遇杭州湾狂风巨浪,触礁沉没;他又赶制了第二艘打桩船,仍然定位不准,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按设计要打1400根桩,这样要打到何时才能完成?沉了一艘船,进度又很慢,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此时,深明大义的茅母,风尘仆仆地赶到杭州,以唐僧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终获成功为例对他进行开导,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

茅以升特制了江上测量仪器,解决了木桩定位问题,再用“射水法”打桩。即把钱塘江的水抽到高处,通过水龙带将江底泥沙层冲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打桩。用“射水法”打桩,一昼夜可打桩30根,工效大为提高。

浮运沉箱,是关键的基础工程。长18米、宽11米、高6米的钢筋混凝土沉箱,像一个无顶的大房子,重达600吨。要把这样的庞然大物从岸上运到江里,然后准确地放在木桩上,由于潮大水急,难度极大。有一个沉箱,在四个月内就先后数次被冲到下游的闸口电厂,上游的之江大学等处。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在海水涨潮时放沉箱入水,落潮时赶快就位,结果十分顺利,一举成功,600吨重的箱子稳稳地立在木桩上。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还打破先做水下基础,再做桥墩,架钢梁的传统造桥程序;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即基础、桥墩、钢梁三种工程一起施工,并使全部工程做到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奋战,大桥于1937年9月建成通车。

为啥大桥建成89天要炸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3个月后,上海陷落,杭州危在旦夕。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炸桥命令后,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防备这一天。茅以升把致命点一一标出,并亲自看着把100多根引线接好。11月17日公路桥开通,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10万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这一天,茅以升正式接到了炸桥的命令,当晚,他在书桌前写下了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1953年得以实现。

  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16岁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协副主席。

  偷花而识弘一法师

  黄永玉16岁那年流浪到福建德化,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潜心研习版画。他随身携带一个寒碜的小包袱,里面装着木刻刀、木刻板,也装着高尔基、鲁迅和沈从文。

  在泉州开元寺,黄永玉与弘一法师李叔同结下一段奇缘。在他的长篇散文《蜜泪》中有过精彩的回忆。在开元寺的院落里,初生牛犊般的黄永玉爬到玉兰树上去摘玉兰花,遇到一位“头顶秃了几十年”,“还留着稀疏胡子”的老和尚,问他“喂!你摘花干什么呀?”他回答“老子高兴,要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老和尚不动声色,招呼他到房间里坐坐。后来,他看到房间里的桌子上摆有丰子恺、夏丏尊的信件,方才知道遇到了高人。丰子恺是老和尚的学生,夏丏尊是他的熟人……相处时间不长,弘一法师跟黄永玉谈过一些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圆寂前四天,弘一法师还给黄永玉写过一张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在弘一法师面前称“老子”这种事,黄永玉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通州修建万荷堂,内主厅就称“老子居”,还曾请吕正操将军题写过牌匾。对于“老子居”的含义,许多人都没有去细研究它。

黄永玉

  一生钟爱荷花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

  有的人认为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

  黄永玉与荷花结缘于十年动乱那些噩梦般的日子。傲然展蕊的荷花显得分外高洁清逸,不仅超凡脱俗、临风亭立的仙骨神韵给他以绝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品性,更成为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黄永玉一有闲暇就去荷塘赏荷,从用心灵捕捉到用画笔描绘,仅速写就画了八千多张。

  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家中种有各色莲花

  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个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小黄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一动不动地呆两三个钟头之后,青蛙过来了,水蛇过来了,他仔细地观察它们。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的那种感觉。

  如今在北京家中万荷塘的池水里,黄永玉已经种下了来自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的各色莲花。实际上画了这么多年的莲花,它们的形态与精神已经烂熟于心,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有“十万狂花入梦寐”了。

奇事网以上就是钱塘江大桥建成89天为何要炸毁?是如何重建的?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