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到底传位给了谁
康熙到底传位给了谁
康熙生前九子夺嫡,死后最有争议的就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究竟哪个人才是康熙的继承人。后世传言是胤禛勾结了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其实篡改一说并不成立。因为清朝时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当遇到重要诏命的时候是以满文为正本的,汉文只是副本,满文中将十四皇子改为于四皇子是不成立的,满文不像汉文可以轻易的改动。
雍正的画像
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那份诏书上是满文与汉文合璧写的皇四子胤禛,在清朝皇帝的儿子都是写成皇某子的,所以改诏书根本是不可能的。之所欲后来人们会之一雍正的合法地位可能和雍正的作风有关系,康熙欲立雍正为继承人其实也不是没有征兆,其一二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就是让胤禛上天坛祭天的,此前除了太子胤礽祭天过,其他皇子都没有。而且康熙在去世前曾多次召见雍正,而不是其他的皇子,也没有让远在西北的皇十四子回来,可见康熙本来的意图就是立雍正。而且有人传言胤禛谋害康熙,其实就像他想谋害,没有康熙的召见胤禛也没法进去。
康熙之所以后来将皇十四子远派西北,最大的可能就是让雍正即位。康熙去世前册封的秦王是很少的,而雍正就是其中一个,而皇十四子只是大将军王的封号并没有爵位。而且康熙对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是非常喜爱的,康熙有97个皇孙,能在宫中抚养而且康熙亲自教导的很少,弘历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南巡的事迹
康熙南巡一共有六次,其目的就是治理黄河等农业水利,稳定民心促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拉拢江南士大夫维护封建统治。康熙的六次南巡分别发生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并没有带皇子出行,当时康熙到了宿迁,任用了成龙负责开挖海口、疏泻下河地区积水。
康熙南巡图局部
康熙第二次南巡的时候,康熙带着皇长子胤禔随行,当时的康熙是去检查成果的,顺便体察民情,沿着第一次南巡的道路,这次南巡一直到了绍兴,祭拜完大禹陵后返回杭州再北上宿迁。第三次南巡康熙带着孝庄太后、皇长子、皇三、五、七、八、十三、十四子随行,期间康熙在山东、江南一带罢免了许多官员,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康熙带着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行,检查之前两江总督张鹏翮的工作成果。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康熙带了太子胤礽和皇十三子胤祥,这次他对黄淮河流域治理情况较为满意,大大赞赏了治河工作。康熙第六次南巡是受到张鹏翮要求的,这时的康熙年纪已经有些大了,带着太子胤礽、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五子还有皇十六子一起,这次的查勘让康熙非常生气,因为治河工程毁坏了农田,技术性失误让康熙将这些主治官员都做了处罚。
大清朝的兴盛也就在康熙时候奠定了根基,因为康熙抱着一种谨慎的治国之策,而且他每次南巡虽然会游山玩水,他途中也会选拔人才为朝廷服务,而且南巡之地本身就是封建时期的兴盛之地,这对带动国家经济也有好处,所以康熙南巡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大明康熙年制什么意思
古代的宫廷都有御用窑厂为王侯将相量身定制官窑。而官窑往往质地精美,在底座上印有帝王年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清朝年间,由于工艺改良,官窑制造达到鼎盛。清朝年间的官窑至今保留下来的有不少,大清顺治年制亦或大清宣统年制在如今的古玩市场上颇为常见,“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却极为少见,康熙分明是清朝人,为何在工匠手里成了明朝人?这是有人蓄意为之吗?
大明康熙年制
南京博物院中馆藏着真品一件,是一只青花贯套纹酒杯,高50毫米,直径为88毫米。杯胎坚固轻薄透亮,将它放在高强度的灯光下,可以看到如丝如絮一般的内部纹理。杯子下方三分之一处,描绘着深蓝色的贯套纹,由于年代久远已微微发黄,但绘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官窑的制作工艺,在当时算得上是世界一流。恐怕现在那么先进的科技,也未必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精品。
酒杯底部竖着写着两行字“大明康熙年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年间瓷制品制作精良,已有仿制品出现。为了避免民间出现仿制官窑的情况,工部规定所有的钦定瓷,即皇家使用的瓷器底部的“熙”字,在左侧必须多处一撇。
本应该是大清康熙,却阴差阳错成了大明的皇帝让人啼笑皆非。依后人看,也许是工匠感念旧朝,从而产生了笔误写了“大明康熙年制”。这也说明,清朝质量监督部门不称职,没有将次品毁坏,否则等待那位工匠的可是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