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祖孙三代皇帝为何都不爱住皇宫而住圆明园
“难以计数的壮丽豪华建筑一座连着一座,绵延16公里之远。园内有很多寺塔,里面供奉着各种各样金的、银的和铜的巨大神像。比如,仅一尊青铜大佛就高约23米,而其余的一切也都如此。花园湖泊,星罗棋布;一座座白色大理石建筑物以琉璃瓦盖顶,五颜六色,熠熠生辉,里面有数世纪来堆藏着的各种奇珍异宝。”——劫掠圆明园的法军统帅孟托邦给陆军部大臣的信
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16岁斗垮了权臣之后,又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打跑了沙俄。这天下太平了,可是康熙却闲不下来,于是他开始盖园子让自己能有个地儿放松一下。他这一起头,他的儿子雍正和孙子乾隆可就收不住手了。集天下之能工巧匠,会天下之奇珍异宝,还将天下最美的景观一股脑地“克隆”到了北京城,“天下”都藏进了自己的后花园。于是就有了这集华夏文明和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圆明园。
有了这么个园子,大清帝国的后人可就有了玩乐的去处,英法联军闯进来了,结果,皇帝的“安乐窝”被一把火烧掉了。你用150年的时间盖园子,人家用150年的时间造大炮;你用没处花了的银子给大殿贴金,人家用产业革命与启蒙运动壮大自己的军队,充实自己的思想。
“圆明园”不愧是皇家瑰宝,名字是康熙皇帝起的。匾额是乾隆亲自题的,对这个“圆明”作出解释的是承前启后的雍正,大体的意思就是品德无缺、政绩完美,这两点自然是开创一朝盛世的先决条件。
对于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朝统治者而言,富庶的江南自然是有着十足诱惑的。东南西北都打遍的康熙是第一个冲出围城的,正史上他六下江南的政治目的是去治水患的,皇帝也是人,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免不了要四处逛逛,微服私访一下的。面对如此美景,岂能不忆江南?
勤奋的康熙自己担负起了选址的重任,在京郊转了一个多月,拍板在海淀建园。一待园成,康熙就从紫禁城搬了出来,住进了园子。这个园子叫畅春园。自己住得愉快的康熙没忘了自己的儿子们,让他们也都盖园子,其中胤禛的园子就在畅春园的边上,也就是其后的圆明园。
“大清朝政治的第二个心脏”
“在康熙众多的儿子中,雍正算比较懂得迎合康熙的,尤其是在细节上,比如对赐园——圆明园的设计修建,就是康熙比较欣赏的风格。”著名古建筑专家何重义说。雍正在后湖四周建了九个岛,虽然是休闲放松之所,每个小岛还有一个诗画般的名字,“但为什么偏偏就建了九个岛呢?”在何重义眼里,这绝对不是随性所至的行为,而是故意为之,“‘一统九州大地’,这才是雍正的用心,也是他的雄心所在。”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研究室主任常润华介绍,每年的元宵节前夕,皇帝便带着宫眷、大臣从紫禁城出发,前往圆明园“就是一次大搬家”。搬的不仅是皇帝专用的金椅,就连金痰盂也要带着。而象征皇权的25方玉玺也会预先被送到圆明园。在圆明园的宫廷区里,和紫禁城大内一样,同样设置了一套清朝政府所有的中央机构,甚至清政府的许多重要档案也存于圆明园,如“军机册档,一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常润华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圆明园已经成为大清朝政治的第二个心脏。”
为什么有皇宫不住,要住园子呢?乾隆虽然解释过皇帝勤政之余也是要放松的,只不过大清的皇帝们似乎更喜欢在这个园子里发号施令。其实圆明园已经算是整个帝国的中心,因为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动外,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居住。
只不过遗憾的是,后几代的帝王都忘了康熙的一句话,康熙最初接触到欧几里德几何学及近代天文学原理时,曾忧心忡忡,“西洋诸国千百年后必为之患。”更遗憾的是,西洋的大炮战舰来早了千百年。
是真是假?慈禧的这段浪漫史
熟悉清史的人,对巴恪思(又译为白克豪斯)不会感到陌生,他1910年出版的《西太后统治下的》,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慈禧的传记。在今天看来,它的真实性令人匪夷所思。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慈禧如此了解?书中大量秘闻,他是如何得知的?
今年初,巴恪思去世前一年(1943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太后与我》中文版正式出版,内容更是令人惊悚不仅披露了他与慈禧间的爱情,且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对于这本惊世之作,学界一片缄默,而网友反响却异常火爆。在天涯论坛等平台上,网友讨论热烈,认为应将该书搬上银幕,并就影片的男女主角、导演人选进行了投票,在导演榜上,王家卫、李安、张艺谋列在前三位,而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王菲,则成为演员榜中的翘楚。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巴恪思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慈禧真的和一位老外有过不伦之情?为此,《北京晨报》特邀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为读者作深入解读,他先后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身边30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收藏了巴恪思近百年前出版的英文原著各种版本。他认为,该书“细节”虽有颇多虚构、夸大之处,但具体到慈禧与巴恪思之恋,并非没有可能。
巴恪思其人
关于巴恪思,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慈禧外传》(原名《西太后统治下的》),是根据我收藏的英文版原书翻译的。此书当年在伦敦,18个月内再版了8次,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巴恪思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据说长期患有精神抑郁症,他精通汉语等多种语言,1898年初,当他25岁时,为逃避债务和同性恋困惑,从牛津大学辍学,只身到闯荡。在北京期间,他认识了《泰晤士报》驻沪记者濮兰德,濮兰德曾帮助过康有为,也许正是通过濮兰德,巴恪思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
从《慈禧外传》看,,他对宫中的情况了解不少,,他认识清末一些高层人物。
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露怯”的地方,比如他对王府内的规矩、礼仪就搞不太明白,但毫无疑问,他肯定进过宫廷,而且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
巴恪思曾向牛津大学捐献数万卷中文古籍以及一些手稿,希望谋求一个教授头衔,却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他长期居住在北京郊区,直到逝世。
《慈禧外传》颇多惊人之笔
只要读过《慈禧外传》,就能看出,巴恪思对晚清宫廷的情况异常熟悉。
,它出版于1910年,当时慈禧刚去世,可见本书此前已开始写作,与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第二,书中一些晚清历史照片绝不是普通人能拿到的,比如有李莲英借条的复印件。第三,书中谈到了宫中的一些内幕,当时外界根本不知道,几十年后才被证实。
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光绪对袁世凯的态度,书中明确说是非常痛恨,直到上世纪60年代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出版,大家才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第二,光绪死前,南方名医陈莲舫曾到京为其诊治,这属天字号机密,陈莲舫并非社会名流,一般人根本就不认识他,他的结论是光绪初期的病情不重,民国初年,他出版了相关医案,发行量很小(我收藏了其原版书),今天学者深知这件事的都不算多,可巴恪思却记录了下来。
第三,载澍娶慈禧太后侄女为妻,这件事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人确切知道的都不多,巴恪思竟然知道,这个说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曾孙那根正先生的认同。
第四,美国画家卡尔小姐进宫给慈禧画像,这件事巴恪思也知道。
第五,荣禄死于哪年、死前留下了遗折,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时的野史、笔记小说一到细节,要么回避,要么编造,巴恪思则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