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乐舞是怎样的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的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距今约五千余年。下面奇事网小编给大家介绍西周的乐舞是怎样的?
西周乐舞简介 西周的乐舞是奴隶社会音乐舞蹈艺术发展的顶峰。相传周公因袭夏商礼仪,制定周礼,规定了一整套法定的礼乐制度,用来维护西周社会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乐舞就是周礼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上层来说,音乐舞蹈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礼,对百姓来说主要是娱乐休息。起初,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是严格分家的。 经过周公的整理,西周的乐舞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有严格的要求,使用上也有严密的等级分别,宫廷并设置了庞大的乐舞机构,统一由大司乐掌管。,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向奴隶主贵族子弟传授乐舞知识。 周代奴隶主贵族的音乐称为雅乐。所谓雅乐,就是奴隶主贵族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有人曾根据前代遗留下来的宗庙祭祀音乐,把雅乐归纳为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几个特点。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例如师嫠簋命汝司乃祖考旧官小辅(镈)眔鼓钟,即相当《周礼》的镈师和钟师。周代有的乐舞起源很早,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王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这一乐舞的歌辞还保存在《诗》中,即《周颂》的《武》、《酌》、《桓》、《赉》等篇。 延伸阅读 《礼记》中的鼓谱。周代以来,宴享宾客时,常举行各种竞技游戏,如投壶即是其中一种。汉代画像石中有投壶图像。在投壶活动中,有投壶礼,还要演奏鼓乐。《礼记投壶篇》中记录了两段鼓谱。郑玄注此鲁、薛击鼓之节也。圆者击鼙,方者击鼓。古者举事,鼓各有节,闻其节则知其事也。 鼓在古代乐舞和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神祀、社祭、鬼享、军事、宴乐等场合都使用鼓,也就是郑玄所说的凡要举事,必以击鼓为号令。此鼓语是鲁、薛两国所用,其圆形符号为击鼙鼓,鼙鼓是一种用于军旅的小鼓;方形符号为击大鼓。此谱没有标注时值长短的符号,尚难演奏,但它是文献所载,年代最早的打击乐谱。 沂蒙地区有灿烂的乐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其中龙灯扛阁在全国独树一帜。早在150多年前,龙灯、扛阁就流传在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一带,是一种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粗犷奔放,气势恢弘。过去用于祭祀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欢迎八路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有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1人擎珠,9人分执龙头、龙尾、龙身;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人成人为下扛,4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其中临沭县韩村镇李介前村的表演远近闻名。该村的表演队伍庞大。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他们不仅在本村,还经常到邻村和县城献艺。参加表演的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男女成队而舞,表现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字路镇的耍马灯、峨庄的舞蹈大竹马也是盛名远扬。奇事网以上就是西周的乐舞是怎样的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