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会被推迟了6天?
根据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全面进攻波兰的时间应是1939年8月26日的凌晨4点半钟。,真正的进攻时间却被推迟到了9月1日。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为何被推迟了6天呢?
众所周知,按照世界历史学家的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军队大举进攻波兰开始的。实际上,这场战争早在此六天之前就已打响了,但它却又被戏剧性地推迟了6天才正式爆发。
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整个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拥有30.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400万人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波兰又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其陆军军力在欧洲位居第五,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大国。纳粹德国如果侵占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战争资源,加强其战争能力,并可建立突袭苏联的前进基地,而且还可以消除以后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使德国在整个欧洲格局中处于非常有利的战略地位。,在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下一步入侵波兰便成为希特勒的既定战略目标。
为实现入侵波兰的战略目标,从1938年10月起,纳粹德国便向波兰多次提出领土要求,要求波兰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跑、铁路的权利转让给德国,随后又要波兰交出整个“波兰走廊”,并将但泽地区“归还”给德国。纳粹德国的侵略要求理所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辞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定采取武力入侵迫使波兰就范。同年4月28日,纳粹德国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提出领土要求。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向德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在8月1日以前作好入侵波兰一切准备的秘密训令,命令德军参谋总部制定详细的侵波战争计划,并将该绝密计划的代号定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和作战指导是将德军研究已久的“闪电战”理论付诸应用于波兰战役,利用其装备先进的坦克机械化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对波兰各战略要地实施突然袭击,在英法联军还未来得及参战情况下,用最短时间迅速击溃和歼灭波军主力,进而一举灭亡波兰。随后,德军按计划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辖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司令官为F·博克上将);在德国的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展开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四、第十和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为G·龙德施泰特上将)。
根据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德军将在1939年8月26日凌晨4点30分按计划发动人侵波兰的全面进攻。但在8月22日,希特勒却收到英国首相张伯伦的一封信件。来信对德国企图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表示了强烈担心和不满,张伯伦在信中对希特勒警告说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决不能改变大不列颠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一旦发生对波兰的入侵,英王陛下政府决心并准备毫不迟疑地使用所拥有的一切力量反击入侵者。,对英法等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底牌摸得一清二楚的希特勒根本没把英国政府的恫吓放在眼里,更何况德军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希特勒嗤之以鼻地将张伯伦的来信抛在一边,命令德军最高统帅部按原定作战计划发动对波兰的战争。
岂料,就在希特勒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准备进攻波兰前夜的8月24日,他却又收到了他“钢铁盟友”墨索里尼的一封来信,这封信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发动战争的时间。墨索里尼在信中明白无误地告诉希特勒说,一旦德国进攻波兰,波兰的盟国英国和法国就会向德国宣战,但作为德国盟友的意大利目前还没有做好同英、法开战的准备,希望希特勒不要操之过急。墨索里尼在一刻临阵变卦打退堂鼓,使希特勒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气得他和纳粹领袖们破口大骂他们的“铁哥们”太不仗义。
骂归骂,但最终希特勒还得尊重墨索里尼“老哥们”的意见。因为希特勒和他的纳粹领袖们从政治生涯的一开始,就对墨索里尼这位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崇拜有加,自法西斯进军罗马后,意大利法西斯运动就成为德国纳粹运动的楷模,并得到了墨索里尼的大力支持,正如当时的政治评论家所说纳粹的运动“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模仿意大利法西斯的,例如要恢复国家的权威,要废除罢工、腐败和浪费,要裁减官僚机构等。是要恢复秩序,这就是他们的运动。”既然希特勒所崇拜的现代法西斯运动的领袖墨索里尼对侵波战争紧急叫停,从精神到物质都需要墨索里尼支持的希特勒,也只好屈从墨索里尼的要求,无可奈何地决定推迟发动战争的时间。
,希特勒紧急决定暂停发动入侵波兰战争的时间已是8月25日下午6时30分,距离预定发动入侵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要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已经出动的德国百万大军全部停下来,谈何容易?因许多部队已经按既定作战计划开始行动了。结果,在东普鲁士,担任主要方向进攻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军司令贝茨尔将军,直到当天晚上9时37分才收到取消进攻的命令。他连忙组织参谋军官紧急追赶已经行动的先头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阻止了进攻。而位于南面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施特将军的摩托化快速兵团,已在当天黄昏时分逼近了波兰边境。为阻止其进攻,“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紧急派出一名参谋军官架驶小型侦察机在国境线上寻找克来施特将军的部队,这个参谋军官冒着机毁人亡风险实施快速应急着陆后,才把取消进攻的命令送达到克来施特将军手中,总算把即将进攻的德军摩托化部队拦截在边界线上。
但即使如此,也有少数地区直到战斗打响后才接到停止和取消进攻的命令,其中有的部队始终就根本没有接到停止进攻的撤退命令。8月26日中午12时,由艾尔伯特·赫兹纳中尉率领的特种部队经过短促突击进攻迅速夺取了波兰的战略要地——简伦科夫城要塞,接着又占领了附近的莫斯梯火车站,击毙和俘虏了一批波兰士兵。当赫兹纳中尉给他的上级指挥部?正报战果时,才知道已经取消了这次进攻。根据上级的命令,他编造理由释放了所有的波军俘虏,把部队紧急撤回到德国边境一线。
德军突袭事件发生后,本来应该引起波兰当局的高度警惕,如果波兰人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立即作好应战准备和正确处置,其盟国英法两国也迅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波兰在后来爆发的战争中是不会迅速遭受国破家亡的惨败,甚至还可能改写二战的进程。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波兰情报当局和军事当局竟没有认真对待这一边境事件,立即调查和思考所发生的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波军参谋总部8月26日晚才提出过一个简短的报告“有多股德国匪徒越过国界,用机关枪和手榴弹袭击了波兰边境的一些碉堡和关卡,其中一起为德国国防军正规部队所为。”但即使这个报告也未引起波军统帅部的重视。不仅波兰当局如此,英国军情部门在得知这一情报后,竟也认为这只不过是德波两国为领土纠纷而进行的“小小的边境摩擦”,并不是大规模战争的前奏,因而也未引起英法两国的注意。
而希特勒自接到墨索里尼的来信后,一连几天再三向他的“铁哥们”做工作,要求墨索里尼承担同盟国的军事义务,而老奸巨滑的墨索里尼却仍然含糊其词,不肯承担义务。当接到德军参谋部有关国防军部分部队未能收到停止进攻的命令已经向波兰边境军事目标发起进攻的报告后,希特勒和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惟恐部分部队的作战行动引起波兰和英法当局的警惕而作好应战准备,使德军的“闪电战”失去了突然性。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将领们向希特勒说,如果波军由此立即进入战争状态,他们面临的对手将是“一块难啃骨头”,如果英法再从侧后向德军发起进攻,德军的入侵波兰战争将无法取胜。为了达到侵波战争的突然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闪电战”的优势,也为德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经过紧急磋商,便决定不管墨索里尼是否承担同盟国义务,也要按既定方针向波兰发动战争。希特勒也幻想英法对他进攻波兰也像他侵占奥地利和捷克那样,采取绥靖政策。于是就这样,在德军第一次进攻波兰之后的第6天,希特勒又一次下令纳粹德国军队大举进攻波兰,只是将发起进攻的时间推迟到9月1日凌晨。随后,德国160万大军进入靠近波兰边境的前沿阵地,只等9月1日拂晓出击了。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军,按计划“袭击”并“占领”紧靠波兰边境的德国城市——格利维策,炸毁大桥,占领广播电台,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翌日凌晨,德国航空兵对波兰各机场、战略中心和指挥机构实施了狂轰滥炸,与此,德军出动62个师,其中7个坦克师、4个轻步兵师、4个摩步师总计160万大军和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及6000门大炮,以装甲和摩托化部队为先导,分三路向波兰突然发起“闪电式进攻”。由于波兰对德军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进攻下防线迅速崩溃十三天内即被德军突破整个防御,直捣战略纵深,并很快就国破家亡,沦陷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9月3日,英法两国根据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爆发。
飞机的出现,注定要应用于战争。极速飞掠的钢铁翅膀在天空下绘制出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战争史画卷。制空权的横空出世、天权论的高瞻远瞩,大战场需要大思维,每个时代的到来都终将掀起变革的汹涌浪潮。
一、贝当元帅忘了时代是在前进的
20世纪军事史区别于以往的主要特征是,战场由平面变为立体。促成这一革命性变化的,是飞机的出现。
对于人类的军事史而言,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长城的教训是巨大的,但却仅仅是的(1840年鸦片战争前,人以为有了长城的防护就不用担心侵略,结果敌人绕道而来);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另一条“长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的教训,就不一样了。它让今天乃至以后的世界都永远牢记着,不敢忘怀。
和一直继承祖宗遗产的长城不同,法国是根据最新的战争经验进行战争准备的。凡尔登战役的指挥者贝当元帅要建一道永久的国家阵地,永远把敌人和战争挡在国境之外。让敌人在法军的阵地前冲锋吧,让他们尸横遍野。
贝当元帅也忘了时代是在前进的,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以前的“真理”在不断地成为谬误;最珍贵的经验将慢慢塌陷成最深的陷阱!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习惯了战壕的军人们很少有谁去琢磨这样一条轻飘飘的真理,至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凯旋荣光的法国人不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的保守观念,由于创始者贝当身居法国陆军元帅高位,而成为一堵既高又厚的大墙,堵死了法军迈向新时代的道路。在他的影响下,法军首脑一边倒地都主张修筑马其诺防线。
贝当元帅对显而易见的新趋势视而不见。1935年,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在很多国家风靡一时,贝当元帅也评论道“杜黑的理论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它是新思想的无穷源泉。它所创立的杰出学说对未来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但说归说,做归做,法国还是照样倾举国之力举国之智,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建设马其诺防线。该防线总长400公里,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卢森堡,纵深6~8公里,共有永备发射工事5600个,法军高层自吹“坚不可摧”。
与此,希特勒却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戴高乐的著作。他对党卫军军官们说我要向我最大的对手学习……
二、二战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大国
从1919年到1940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当希特勒的装甲突击集群组建完毕,闪电战理论也发展成熟的时候,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也竣工投入了使用。
在所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国中,法国犯的错误最少。战争不给它继续犯错误的时间和资格。它是二战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大国,而且如此迅速和彻底11天宣布投降。当年的阵地战英雄——贝当元帅不愿意为无数英勇的法国男儿悲叹,却不得不和无数英勇的法国男儿一起为它们唯一的共和国而悲叹。
马其诺防线是被绕过去的,但这比被从正面突破还要可悲。虽然这个简单的道理不需要再解释,但马其诺防线还是让后世某些人感到遗憾。那么,让我们看看另一条希特勒非过不可的防线吧,它叫埃本·埃马尔要塞,被欧洲当时的一些高级将军们誉为“小马其诺”。
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埃马尔要塞
德国从一开始就决定绕开马其诺防线,从其他国家突入法国。但这里也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阿尔贝特运河。它“两岸陡峭,工事密布”,是公认的“西欧最靠得住的反坦克防线”,“其难以摧毁的程度可与大肆宣扬的马其诺防线相比”。在这条防线上,屹立着埃本埃马尔要塞,只要它安然无恙,阿尔贝特河上弗龙霍芬、弗德策韦尔特和坎讷三座桥梁就是万无一失的,希特勒就别想把他的坦克开过来。可是,这个要塞看上去又是那么坚不可摧。
埃马尔位于马斯特里赫城和维斯河中间,控制着10公里以内所有马斯河和阿尔贝特河上的渡场——也就是从荷兰进入比利时的全部渡场。该要塞建筑在一个高地上,南北900米,东西700米,经过3年施工,于1935年交付使用。在一个五角形的区域内,巧妙地布置了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反坦克炮、重机枪等阵地。各阵地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可以得到各种永不枯竭的支援。
要塞东北面是一个几乎垂直的断崖峭壁,高出运河36米,西、北面则是水势滔滔的运河,南面横隔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且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顶部除了全方位配置3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外,还架了6挺高射机枪、25挺双管机枪和12挺轻机枪,另有4座暗炮塔,用液压升降机供给弹药。
从“一战”的角度看,要塞被视为固若金汤毫不奇怪,因为除了用这个词以外,西欧国家很难找到另一个能够描述它的坚固的形容词。在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上,驻守着1185名比军。
和马其诺防线不同,阿尔贝特运河防线是必经之路。除非德军知难而退,否则它无法进入比利时,也就无法循此路进入法兰西,而必须仍走那条英法为它预备的马其诺防线。后人总是批评当年法国战备废弛,民气萎靡,可是,有这样两条足以吓退任何入侵者的万难防线,一个没有危机意识、两眼只盯着往昔荣耀的国家和民族难道不应该高枕无忧么?
由于已经察知希特勒的意图,比军枕戈待旦。炮手们、枪手们的手指紧贴着扳机,埃本·埃马尔要塞上所有的眼睛和枪口都指向马斯河边那条长蛇阵的蛇头。尽管比利时和荷兰、卢森堡的大部分地区遭炸,但世界、欧洲和比利时都想看到的却是这一幕——德军在埃马尔要塞前血流成河,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