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行书一气呵成 柳公权神策军碑失传于世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7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柳公权行书

《蒙诏帖》是柳公权行书代表作品。《蒙诏帖》书写的内容是“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想赢,深察感幸,公权呈。”

蒙诏帖

这幅作品又名《翰林帖》,高为26.8厘米,全长为57.4厘米,是柳公权行书作品,现在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柳公权在楷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流传的行书作品数量不多,从《蒙诏帖》中可以鉴赏出柳公权在行书上的书写特点。

《蒙诏帖》写于公元821年,此时柳公权四十四岁,正是他创作书法的巅峰时期。因为年少力强,在这幅作品中,柳公权用大体的行书一气呵成,充满了遒劲的力道之美。字形散而神不散,给人一种空灵动感之态。在第一帖中,柳公权用大型字体写出了“公权蒙”三个字,字形连绵庞大,气势磅礴的感觉迎面而来。在用笔上,柳公权下笔很有力,所以写出来的字体遒劲富有力道之美。因为这幅作品写于柳公权四十四岁,足以见他精力之饱满,下笔有神韵。

在之后的字体上,柳公权字体形式颇富变化,在写作中他加入了技巧,虽然字形大小不一,字形连贯,连绵起伏造就了气势上的壮观。在后三行中,柳公权的字体由大变小,逐渐显露出了柳体骨瘦的神韵,字体一气呵成。在《蒙诏帖》中柳公权将气脉和力度融于其中,字里行间凸显“柳骨”秀美清瘦的特点。

柳公权神策军碑

柳公权的《神策军碑》是他晚年时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原名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是柳公权刻于公元843年。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原被放于长安宫中禁地,十分难以临摹,后来,这一作品遭到破坏,碑体损坏。有人进行了临摹拓写,拓本依然很少。

柳公权在晚年时期,柳体已经形成,所以从这幅作品也可看出柳公权的字形沉稳内敛。后人称赞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为“生平第一妙迹”。

《神策军碑》是歌颂皇帝的军功作品,因为碑文被损毁,所以没有能看到柳公权的大作。,有后人进行了临摹拓写,原本为上下两册,不幸的是下册已经失传。《神策军碑》书籍版原来被南宋时期贾似道藏在家中,后来书籍归为翰林院。《神策军碑》书籍可谓是历经波折,直到1965年,中央才花了很高的价钱从香港收购回来,收藏于国家图书馆。被收藏回来的这本书籍,是宋代人临摹拓写的,世间只有这一部,所以越发弥足珍贵。这本书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不仅可以欣赏柳公权书法技巧,也可从中了解它弥足珍贵的文献,具有史料研究价值。

这部作品也是柳公权的楷体作品,柳公权融入了魏晋和唐朝初年的楷书书写技巧,在写作上,字体苍劲而有力。仔细观察字体,会发现每一个字体都有不同的变法,极富动感之态。

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是唐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

柳公权作品欣赏

柳公权出生于公元778年,卒于公元865年,共享年88岁,是陕西铜川人。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柳子温曾经担任刺史一职,哥哥柳公绰是唐代朝廷有名的官员。官宦之家出生的柳公权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十二岁的时候柳公权就能作诗写赋。柳公权二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以此入朝为官成为校书郎。

在政治上,柳公权曾经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担任侍书以职。柳公权在朝期间,敢于大胆谏言,以此受到唐文宗的赏识。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唐文宗去世后,唐武宗即位,柳公权得到唐武宗的赏识和重用,官至太子太保一职。柳公权去世后,皇帝追封为太子太师。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奇事网以上就是柳公权行书一气呵成 柳公权神策军碑失传于世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