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是谁?子产和孔子的关系
历史上的子产是和孔子一个代的人,而且也是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而对于子产的死,也是让孔子留下眼里,那么子产是谁?子产和孔子的关系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子产是谁?子产和孔子的关系
姬侨子产
姬侨(?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姬姓,氏公孙,名侨,字子产,号成子。出身于郑国贵族,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卒于郑定公八年。
根据《史记郑世家》“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则,“声公五年”即前496年。
子产执政,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子产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但并不彻底,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则采取镇压措施。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这是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关于子产的轶事典故
不毁乡校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1),以论执政(2)。然明谓子产曰(3)“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4),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5),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选自《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注释
(1)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2)执政政事。(3)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4)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5)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与申徒嘉
《庄子德充符》(本篇与奇事网以上引文不同,是庄子寓言。庄子借用子产与申徒嘉两个人物来说明德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摒弃虚伪的世俗尊贵,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