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著作《孙膑兵法》 孙膑的主要思想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8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孙膑的著作

孙膑,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理论家,是兵圣孙子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也称《齐孙子》一书留世。

《战国》孙膑剧照

在汉朝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有提及《孙子兵法》共有89篇,图四卷,从《隋书》开始,后代的史书传记都没有记载孙膑这本书的任何著录,可以推测,《孙膑兵法》大概在东汉末年便已经失传,而至于现在大家还能读到的《孙膑兵法》的原因,是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一次文物出土,里面有《孙膑兵法》的竹简,因为时间太过久远,部分竹简已经残缺不全,毁损严重,无法辨清字迹。经过当时的考古学家的工作,大致恢复了部分简文。

于是在1975年,文物出版社就以这批出土的竹简为蓝本,出版发行了简本的《孙膑兵法》,分上,下各十五篇,里面主要记录了孙膑所经历的战争史记,并就战例阐明孙膑的军事理论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孙膑的军事主张,非常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整个孙膑的军事思想,都在这本兵法中体现,孙膑继承的当时主流的道家的战争观,把战争分为五类,正义的战争,自卫的战争,侵略的战争等,认为战争虽然杀戮众多,战争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可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正义的动机,只有正义的战争才会取得的胜利,而且战争是不在万不得已时,才会发动,并且始终做到低调谦虚的示弱,尽量不让战争凶器荼毒百姓。

孙膑的主要思想

孙膑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他的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的思考都集中在他的著作《孙膑兵法》里,这本兵书汉朝班固的史书《汉书》兵法排名里,位列《孙子兵法》之后,又名《齐孙子》。

《孙膑和三十六记》孙膑剧照

这部兵法,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根据1972年于山东银雀山汉墓上出土的《孙膑兵法》的竹简为蓝本,经过专家位的考证整理,推出的简行本,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竹简已经残缺不全,不能辨别字迹,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能看到简行本,这个版本的并不是完整的。《孙膑兵法》在史书有记载收录,称它共有89篇,图四卷,这与现在的简行本内容要丰富很多。分为上下两部分。主要记录了孙膑的生平所经历的战争实际,并结合他的军事思想,阐明自己的军事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篇章有《擒庞涓》,《见齐王》等。

从《孙膑兵法》里可以看出,孙膑对于战争的思考,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了当时春秋时代对于道家的战争观念的主流思想,全书中提到道这个字非常多,认为万物发展都要遵循天道,顺应天命,战争是一种人为发动的杀戮武器,兵者就是凶器,把兵者分为五种,只有在正义的前提下发动的战争才会取得的胜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让战争涂炭百姓,残害生灵,国家统治者要对战争怀有敬畏之心,发动战争要出师有名,自服于天下。

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膑是春秋战国末期的著名军事家,晚年著有《孙膑兵法》留世,书中主要记载了他的生平参与的战役及对军事战争的思考。

《孙膑和三十六记》孙膑剧照

他师从春秋战国时著名的鬼才鬼谷子先生,跟随鬼谷子避居世外,潜心学习兵法,略有所成,从师父鬼谷子独传《孙子兵法》给孙膑,而没有传给庞涓,或者孙膑和庞涓弟子两人共同修习得见,孙膑的品性要比庞涓更得鬼谷子的认可,事实也证明鬼谷子的判断,在自知才能低于孙膑的庞涓,让同在魏国报效的庞涓产生嫉妒心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把才能学识胜于自己的孙膑斩草除根,而不顾多年的同窗之情,受到刑罚处置的孙膑,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同门师兄庞涓的陷害,说明孙膑并没有对庞涓有防范之心,他心胸坦荡,低调谦虚。

即使双足不能行走,脸带耻辱,也不能打挎孙膑,常人很难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一个人被多年同窗陷害背叛,而且身体残废,身陷牢笼,是怎样的绝望,有多少人会崩溃自杀吧,孙膑却没有,他逃出去了,并没有因身体残疾而自暴自弃,仍然有一颗大展报负的雄心壮志,他也做到了,他所学的兵事才能在那个乱世很受统治者的重用,他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不仅担当齐威王的军事老师,还跟随田忌担任军师率领齐国大军,消灭了庞涓率领的魏国大军,让庞涓尝到血债血偿的代价。

奇事网以上就是孙膑的著作《孙膑兵法》 孙膑的主要思想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