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行于山中的故事 庄子哲学问题辨析

考古发现 2023-11-19 18:08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庄子行于山中

庄子行于山中,是《庄子》的一篇故事。话说有一天庄子去拜访朋友,途中经过一座山,在山里面走呀走,因为无聊嘛,就东看看西望望。看到了一个人,这种人在山里面挺常见的,就是砍树的人。

庄子画像

砍树的人站在一棵树下,不砍树。庄子有点疑惑,就去看树。一看,哇,这棵树真好看,这么高,这么漂亮,枝繁叶茂的,为什么不砍呢?庄子就问这个砍树的。

砍树的说,因为这种树除了好看之外没有用啊!

庄子一听很感慨,看看吧,没有用不成材的话可以安享晚年。

在这里插一句话,“不成材”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庄子下山之后到了朋友家里面,朋友见到庄子,贵客呀,就吩咐杀一只鹅招待客人。仆人就说,咱们家里面有两只鹅啊,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主人说,这还用问嘛,不会叫的鹅,留着做什么?就这样,那只不会叫的鹅成了大家的下酒菜。

庄子有个随行的小仆人,近朱者赤,也喜欢思考问题,就问庄子,树不成材,结果没死;鹅不成材,结果被杀掉了。您看看,您是想要做“成材”的呢,还是“不成材”的呢?

庄子多聪明,精神境界多高呀,他的回答是,他介于二者之中。因为在两个之间吧,好事都可以沾一点,坏事都能够远一点。这样他自己也能自然一点。什么东西吧,多了都不好,要懂得变化。

庄子哲学

庄子哲学最主要的,是大名鼎鼎的辩证问题。而哲学呢,主要是藏在了庄子讲述的寓言故事里面。下面,以鸱得腐鼠来讲述一下。

庄子画像

庄子有一个老朋友,两个人同乡,感情自然是先天的深厚。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呀,经常是掐的死去活来,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关于鱼快不快乐的问题,就是两个人相处方式的一个例子。

这个人叫做惠施,挺有才的,思想境界可能比不上庄子,人家政治觉悟高啊。他的才华横溢,所以就做了魏国的国相。有一天庄子去看望老朋友,人红是非多,有人就打小报告了,告诉惠子说某人不怀好意呀,某人想把你取而代之呀。

谁听了这种话不恼火?尤其是惠子知道庄子的本事,要是庄子做了国相,还有自己什么事情?嗯,插一句,惠子真是实在的孩子,看的清楚自己的本事,也诚实,知道自己不如庄子。这个实在的孩子惠子,就在国家里面找庄子,庄子一看,哦,挺好玩,猫捉老鼠。

这个游戏玩了三天,庄子玩腻了,就过去找惠子,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怎么说呢?我是一种特别厉害的鸟,我的思想境界很高,我的理想很远大,我的生活很讲究,我要去的地方很遥远,我的名字叫鹓鶵。你就是一只猫头鹰,无意间捡到了一只臭老鼠跟我沾沾自喜,还怕我抢你的,你在开玩笑吧?

庄子的三言

庄子曾经提出三言,并且加以运用,来着重表现出他超脱现实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理念。他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表现他不同于寻常的理念和观点。

庄子塑像

他的代表作《逍遥游》,就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相互结合。这样子的作品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三言的作品风潮,使很多人认同并且运用。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庄子的“三言”,不是简平常的并列关系,而是包扩和交叉的关系。必须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表达。

这三言没有所谓的先后之分和主要之分,只能交融合并,互相辅助。

在特殊环境中,既不能用庄严,肃穆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玩笑似的说明,提示。这就需要运用三言的方式来阐述了。

,《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表明事理,开拓思路,扩大影响范围,这是“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在潜于默化中乐于接受,这是“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点悟、引用、发挥,这是“以卮言为曼衍”。这三者的相互结合,于是形成了《庄子》超脱物外的言论和思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发挥出了惊人的想象和理解,虚构出无边无际的意象,将寓言的特点展现到巅峰。 不与尘世争风论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遨游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这是最超脱事外的感想。

奇事网以上就是庄子行于山中的故事 庄子哲学问题辨析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