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壮剧的艺术特点

考古发现 2023-11-21 22:25www.178767.com考古发现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成形于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县旧州镇。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田林县旧州镇已是通连滇、黔、桂的交通要道,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贸易集散地。北路壮剧在此时此地产生,从孕育到成型历经300多年。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是操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前传后教,使该剧种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北路壮剧的特点。

北路壮剧的艺术特点

1.唱词

北路壮剧用“土话”对白,用“土腔”演唱,其中包含大量壮语独有的方言俚语,说唱起来朗朗上口,寓意丰富。换成其它语言,就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北路壮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神韵,根据壮语的语法特点,灵活地吸引了格律诗词中的押韵、对仗、平仄、粘联等修辞手法,结合本地山歌押脚韵、押尾韵等灵活的形式,使唱词的句式变化丰富,浑然贯通,这在其他剧种中是比较少见的。

2.音乐

北路壮剧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唱腔,北路壮剧的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意味浓烈,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旋律甜静优美,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音色清脆,余韵悠远。

伴奏音乐有大过场、二过场、梳装调、八仙调、夜摸调等。唱腔有正调、卜牙调、并堂调、山歌调、诗调、唐皇调、武公调、喜调、怒调、乐调、哀调、丑角调、唱板、喊板、哭板、骂板、倒板、还魂板、采花调、十二月花调、太平歌、姐妹乐、牡丹调等。其中正调是北路壮剧的看家腔、分为正调正板、正调中板、正调慢板、正调连板、正调反板、正调高板等。北路壮剧音乐经过几百年来历代艺师的润色、改革、创造和发展,已有三十多个声腔。

3.唱腔

北路壮剧的唱腔以“正调”为主,分为“乖呀咧”、“哎依呀”、“哀的奴”,“乖呀咧”即壮语“聪明”的意思,艺师们独具匠心,把壮族人民的“聪明”溶入戏曲音乐,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这是其它剧种所不具有的。唱腔中还包含着大量的小调,很多唱腔干脆就来自于民间的山歌。唱山歌本来就是壮族人民与生俱来的习惯,大量使用山歌唱腔,也使得北路壮剧与当地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一听就懂,张口就唱。

4.角色

北路壮剧表演的角色分行主要有五大类生、旦、老、武、丑等行当,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穷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摇旦、中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武、老武、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

北路壮剧表演当中“文不离扇,武不离刀”的特点,往往令观众感觉特别“过瘾”。

5.乐器

北路壮剧的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在北路壮剧的乐器中,马骨胡是主要乐器,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它音色高亢嘹亮、音清远传、专奏高音部。“琴筒”用马的大筒骨制作,“琴皮”用花蛇皮或蚂拐皮,“弓”用白马尾或黑马尾加上小竹条合制,“琴弦”用高胡钢丝制成。

6.剧目

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已达300多个,大多来自北路壮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丑、恶,思想上符合壮民族的道德规范。

剧目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传统剧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罪恶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农民起义和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伦道德的《观音堂会母》等。以《西林教案》、《一双布鞋》、《九品官办宴》等为主要剧目的现代剧,在艺术上更是叠彩纷呈。

奇事网以上就是北路壮剧的艺术特点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8767.com 奇事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