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之台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三归”,迄今所见古籍,最早见于《论语》。《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那么三归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三归之台的典故,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归之台的典故
管仲生活奢侈。据《战国策》记载,吕仓的说客曾引用管仲的故事,劝周文君不要罢免吕仓。其中提到“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管子·山至数》桓公又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国之广狭、壤之肥墝有数,终岁食余有数。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曰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泰秋,国谷去参之一,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泰春,国谷倍重,数也。泰夏,赋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民曰‘无币以谷。’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重之相因,时之化举,无不为国策。君用大夫之委,以流归于上。君用民,以时归于君。藏轻,出轻以重,数也。则彼安有自还之大夫独委之?彼诸侯之谷十,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故善为天下者,矣。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吾国岁非凶也,以币藏之,故国谷倍重,故诸侯之谷至也。是藏一分以致诸侯之一分。利不夺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以重藏轻,国常有十国之策也。故诸侯服而无正,臣櫎从而以忠,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谓之数应。”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
《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内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