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
宋代由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适应人们文化娱乐的需要,诞生了许多技艺表演,“说话”就是其中之一,“说话”因内容题材有别,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类。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其中小说话本在宋代民间最受欢迎,那宋代小说话本有哪些特点呢?
宋代小说话本的特点
在宋代话本中,小说话本的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更有现实性,篇幅较短,形式活泼,表现技巧亦更为成熟,因而亦更为市民群众喜爱。宋代小说话本的篇目本来是不少的,但因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斥,流传下来约有四十余篇,搜集在《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和明人冯梦龙编写的“三言”中,著名篇目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错斩崔宁》等等。小说话本,作为叙事性的说唱表演艺术,为了适应普通市民听众的要求及“说话”这种艺术本身的商业性质,在艺术表现上便形成独有的特点。主要的如下
第一,在情节安排上,特别显得曲折生动。为了取得如此艺术表现效果,艺人们在讲到热闹处,总是抓住细节或场面,尽力铺叙开去,有时甚至不惜节外生枝,可是却无松散之病,而且还能紧紧扣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因之总是使人感到妙趣横生,或是感到惊心动魄。这样的以情节取胜,是小说话本艺术表现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对明清小说重视故事性以至形成为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鲜明的民族特色,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第二,在体制结构上,更有一些独特的方式。情节正式开展之前,即“说话”艺人开讲之前,先有一段“入话”。这是由于“瓦舍”每天开业较早,刚开讲时听众未必到齐,“说话”艺人为了照顾迟到的听众,更为了获利更多,不得不用闲话敷衍以拖延时间。“入话”,或用诗词,或讲一个与正文内容相类似甚至恰恰性质相反的小事件,借以自然过渡到正文。“入话”又称“笑耍头回”,因它与正文关系不大,只是听听笑笑而己,故名。又称“得胜头回”或“得胜利市头回”,这是由于听众常多士兵、商贩,借此以示吉利。
有的小说话本,幅度较长,为了更多获利,不能一次说完,便分上下回,艺人讲到一定地方就需要中断,中断之处,一定在故事发展的节骨眼上,借以造成悬念,吸引观众。例如《碾玉观音》的中断之处,是以“谁家稚子鸣榔板,惊起鸳鸯两处飞”留下悬念的,这就是要让听众强烈地渴望知道“两处飞”的情况及结果,促使他们在下半回开讲时不得不到。这一艺术中断的手法,被明清章回小说的每回结尾用“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形成为我国章回小说独有的民族特点。至于小说话本的结尾,多用诗词(或引用,或新创),带有、规劝的性质,借以点醒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使作品更大地发挥作者预想的社会效能。这一方式也被明清长、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沿袭了下来。
第三,语言运用上,亦别有特色。一是散韵兼用,常以散行文字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而用诗词韵语写景状物、勾画人物外貌及表达作者的爱憎。这样的语言形式,是能加强听众印象和提高“说话”艺术效果的。二是全部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所谓“话须通俗方传远”,这正是“说话”艺人自己出来的宝贵创作经验,也道出了这种通俗文艺必须采用通俗语言的根本性理由。这一点,更开辟了我国小说创作有意识为下层人民群众服务的新纪元,直接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发展展示了一条康庄大道。,讲史和说经两种话本,在艺术表现上大体亦如小说话本,都不如小说话本成熟,每每结构松散,文白间杂,文学价值也就相形见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