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宴是什么
《尚食》最近在热播,里面为观众介绍了不少传统美食。说到吃,华夏之邦是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地大物博,食材丰富,加之千百年来御厨与民间高手、吃货的共同努力,中华的饮食文化独冠军全球。五味调和,百味生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刁嘴吃货。除了家常宴席,中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名目繁多的宴席,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宴是什么吗?
文会宴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可以说是一部文人史,他们行走于社会上层,有得吃、有得喝,也精于吃、善于吃,尤其是文人相聚,那可真是无酒无肉不欢的。现在流传的许多名菜就与文人们有关,比如东坡肉、宫保鸡丁等等,这都是文人家厨的自创菜,最终流向社会,为众人所接受。
而当一帮吃货文人聚集到一起,肯定要吃出个新花样的,这样的宴聚,被人称之为“文会宴”。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盛文会宴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文会宴把饮宴与吟诗作赋结合起来,以文会友,重在文会而席间之食品菜点则次之,其饮宴只是手段,起调节气氛的作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作出来的。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曲水流觞是个怎么玩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上祀日,就是选个风景清秀之地,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另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述的也是他任滁州太守时约朋友在琅琊山亭饮宴的欢乐情景。其实吧,就是一次普通的野炊,在乎的不是酒菜的好坏,而是碰到对的人。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对文会宴最好的写照。
这种“文会宴”已经被各阶层人士所接受,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周末或假日,邀三五好友,或是跟着驴友,一起外出溜腿、野炊而已。
烧尾宴
“烧尾宴”的名字有点令人费解,是烧猪尾还是烧牛尾?其实,都不是,是烧猴尾(玩笑话,呵)。下面就简要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烧尾宴”。
所谓的烧尾宴,是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这三种说法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烧尾宴”。
很熟悉吧?就是现在的升学宴、谢师宴,考上大学的学子,在接到录取喜讯后的庆祝宴。
孔府宴
这个宴有点特别,是孔府的专属宴,寻常人家是吃不到的。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经历2000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这样的宴会是很铺张的,一般人家是想都不敢想的。手头正好有份资料,据《孔府档案》记载,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娶亲,就大摆孔府宴,宴庆活动前后持续了20余天,高潮时每次摆席都在140多桌。按照来客身份地位的不同,孔繁灏的婚宴又分为三等,每等宴席的食材花费还相差甚巨——
[上等宴席]三大件红烧海参、青蒸鸭子、红烧大鱼;八凉盘熏鱼、盐卤鸡、松花、靠虾、瓜子、海蜇、花川、长生仁;八热盘炒鱼、炒软鸡、炒玉兰片、烩口蘑、汤泡肚、炸胗干、鸡塔、山药;四饭菜青鸡丝、红肉、烧肉饼、海米白菜;点心甜咸各一道。大米干饭每桌全。
[中等宴席]两大件烧海参、鱼/鸭;两干果瓜子、长生仁;六凉盘炝鸡丝、鱼脯、烧虾、黄花川、松花、海蜇;六行件炒软鸡、炸胗干、炒鱼、炒玉兰片、烩口蘑、山药;六押桌红肉、鱼肚、鸡丝、肉饼、白肉、海米白菜。大米干饭全。
[下等宴席]四凉碟鸡丝、五香肠子、鱼脯、拌莴苣;四小碗炒鸡丁、炒鱼、炒胗干、山药;十大碗红肉、海参、青鸡丝、白肉、瓦块鱼、鱼肚、肉饼冬菜、甜饭、八仙汤、海米白菜。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食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