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天象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天官书》[正义]“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开元占经》卷61引石氏曰“牵牛生于列泽之邑,以主越国”。按牵牛星是吴、越之地的分野星。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所对应地面上的具体地域分野,收录于《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